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外贸吞吐稳步上升。全市港口吞吐量5667万吨,比上年增长48.2%。长江常州港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货物吞吐量达1606万吨,比上年增长196.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2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万标箱。全年接待外贸船舶1414艘次,其中外籍轮260艘次。 房地产业 房屋销售量增价涨,空置面积有所下降。我市房地产业坚持调控与发展并重,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活跃、理性的良性态势,消费者理性购房需求渐趋增长。年末房屋施工面积达1701.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839.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6.6%和73.7%。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全年销售面积达47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08.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46.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2.4%和36.7%。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仅为397.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6%。在房屋销售总量继续增加和商品房竣工面积大幅下降的形势下,商品房屋存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年末全市空置商品房面积达5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其中空置住宅面积17.8万平方米,下降24%;空置办公楼面积2.7万平方米,下降22.6%;空置商业营业用房面积20.8万平方米,下降14.3%。 旅游业 旅游经济稳步发展,景区建设成效明显。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接待国内旅游者1502.0万人次,增长17.1%。全社会旅游总收入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0.0亿元,增长22.4%;旅游创汇1.8亿美元,增长26.2%。实现旅游增加值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年末全市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宾馆)共计63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1家;旅行社共计73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3家。旅游区(点)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年末共有32个旅游区(点)和12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别比上年增加2个和5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点)6个,3A级旅游区(点)3个,2A级景区(点)10个。中华恐龙园、亚细亚影视城、红梅公园、荆川公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和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6个旅游区(点)年接待100万人次以上。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实力规模稳步壮大。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达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2.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其中当年净增加注册私营企业5674家、个体工商户9866户。个私经济注册资金达726.3亿元,个私从业人员达106.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和11.3%。在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个体私营企业平均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个体户平均每户注册资金达到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达到155.4万元,增长10.3%。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3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8.4%;完成工业总产值1950.9亿元,增长29.1%,户均产值达5876.2万元。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出口结构日趋优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出口78.9亿美元,增长28.8%;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51.8%提高到52.3%,出口依存度由上年的38.1%提高到39.5%。全年机电产品实现出口36.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7%和49.4%,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和11.2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市出口平均增速高出4个和2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继续扩张,全市新增外贸进出口权企业617家,年底共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236家,比上年净增372家。其中,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60家,比上年增加42家;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1家,比上年增加7家。外贸出口市场分布更趋多元和合理,年末我市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全年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达17.6亿美元、14.3亿美元和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29.0%和9.7%;对东盟、拉美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41.5%和62.1%,比上年提高7个和48个百分点,较全市出口增长平均水平高出13个和33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505个,协议外资3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2%。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提升。全年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71个,比上年增加21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占协议外资总额的比重为72%。特别是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增加明显,全年共计17个,比上年增加5个,累计协议外资金额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3%,增幅比全部协议外资高出68个百分点。“以外引外”逐步成为利用外资主要形式之一。全年共有190家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比上年增加29个,协议注册外资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其中增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22家。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新签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96个,协议注册外资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6.7个百分点,占全部协议外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8%提高到29%。 外经合作成绩显著,境外投资实现飞跃。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 4.1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5%和29.4%;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达221个,合同额共计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3%;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期末在外人数达4782人,比上年增长1.9%。企业境外投资热情高涨,全年新批境外投资(含增资)项目27个,比上年增加17个,中方协议投资金额4425万美元,增长9倍。 开发区建设 开发建设力度加大,集聚效应日趋显现。当年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4.7亿元,累计达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开发面积累计达92.2平方公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2个,协议外资金额22.6亿美元,增长29.5%,占全市比重达到68.6%;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8个,占全市总额的51.5%,进区外资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到774万美元,比全市平均高出121万美元;自营出口37亿美元,增长37%,占全市比重达到46.9%;实现业务总收入2447.5亿元,增长42.9%;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606.2亿元,增长40.8%。常州高新区外贸、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创新局面,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量增质优形势喜人。全年高新区引进外资项目108个,协议注册外资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28个;完成自营出口19.3亿美元,增长50.2%;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增长25.9%。至年底,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软件产业园共引进软件企业65家,其中外资企业11家;全年销售收入超16亿元,增长100%,其中软件出口400万美元,增长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