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外 事 外宾来访日益增多,友城往来更趋频繁。全年邀请接待外宾76批、567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7批、128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4批、83人次。当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0批、49人次。至年底,共有9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3批、233人次,组织18个团组、142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2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 技 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3%。当年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6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3亿元,增长24%,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专项资金1.2亿元。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年新增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了省“十一五”重点研发机构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培育省级技术中心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建市级技术中心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327.4亿元,增长37.2%;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90只,累计数已达1408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实有总数达395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全年专利申请量3433件,专利授权155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5%。 教 育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68所,在校学生64.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0.8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4.6万人,技工学校3.2万人,职业高中1.1万人,普通中学21.6万人,小学23.5万人,特殊教育617人;教职工达4.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3万人;另有在园幼儿8.3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2.1万人。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新增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4所、实验小学7所、示范初中6所、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1所。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1.5%。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本科进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10107人,较上年增加24%,本科进线率43.2%,本科录取率和万人进线率位居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再攀新台阶。全市各类职业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数量超过3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初中生2万余名),普职教比例达1:1.13。职校生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达标率为98.6%,一次性就业率达96.8%。职校单招连续7年全省领先,本科录取率44%,录取人数占全省本科计划的1/5,本科录取率、本科录取人数、总录取率均名列全省首位。高等教育展现新面貌。全市共有3个专业入选江苏省级高校品牌专业,12个专业入选特色专业,14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江苏工业学院的4个学科入选“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科教城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现代设计中心与现代制造中心启动建设。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7%,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社会教育勃发新活力。新增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稳步推进,成立常州市社会办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25个,共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50万人次。农村成人教育扎实开展,新增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共开展各类农民培训5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全民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全市共有1.2万人参加成人高考、11.5万人参加自学考试,并有7000余人接受普通话测试。 文 化 文化生活多姿多彩,艺术氛围日趋浓厚。年内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戏剧文学奖评奖、“新城杯”书画大奖赛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锡剧《烟村三月》荣获江苏省锡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并入选“2005-2006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大型滑稽戏《红线》获得全国检察系统文艺演出最高奖“金鼎”奖。年内正式启动了全面反映我市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吴风采》,收集、整理、编撰《常州先哲遗书》,完成该书93种书籍目录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彩色故事片《殷雪梅》的拍摄,影片被中央有关部门列为国庆期间全国14部优秀影片之一。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8个,比上年持平;拥有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13个。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83.5万人次,流通图书77.3万册次,分别增长75%和9.2%。 广电节目丰富多彩,新闻出版不断发展。拥有自办广播节目7套,全年播出时间4.5万小时;自办电视节目8套,全年播出时间5.3万小时,比上年增长10%;有线电视传输节目36套,比上年持平,全年传输有线广播电视56.7万小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完成12万户家庭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年底有线电视用户数达85.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13%。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558万份,《常州晚报》2202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572万份。 卫 生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80个,其中医院34所,门诊部(所)433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570人,护师、护士612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9人,拥有医生2.42人,拥有床位3.74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年末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87个、省级卫生镇42个、省级卫生村175个。全年婴儿死亡率为5.35‰,孕产妇死亡率为10.92/10万,儿童免疫“五苗”覆盖率为97.2%。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改善。2006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94.6万人,参保率为97.8%。 体 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年内成功举办了全国技巧冠军赛暨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等10项国家级赛事,体育中心顺利开工建设,成功申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常州籍运动员共获得2项世界冠军。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常州健儿共获金牌104.5枚,银牌95枚,铜牌93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面推进“千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共完成441个村的健身场地建设;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46.5%,上升3.8个百分点。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6亿元,增长36.8%。 社会保障 社保制度渐趋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3.1万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达7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15.2%。全年养老保险费总收入达32.1亿元,增长28.2%,养老保险征缴率达99%;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24.8亿元,增长23.1%,其中支付养老金24.3亿元,增长23.6%。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0.7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6亿元,增长21.4%,支出1.3亿元,增长3.8%。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年末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2.6万家,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达63.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5.3%和15.0%,医保覆盖面达96.1%,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末拥有定点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7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19家,定点零售药店29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