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全面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克服了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城乡居民得到实惠。 一、经济运行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由上年的47693元增加到579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亿元,下降0.5%;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2268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2%、65.7%和32.1%。我市入围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并获年度大奖。 财政增收较快,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9.57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48.2%、65.0%和54.9%。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3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科教文卫支出增长18.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72.2%。 农林牧渔业 全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1.5:48.5调整为52.7:47.3,全市构建粮食供应安全保障“三大体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超过700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14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增长30.8%和25.7%。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6.79亿元,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740万立方米。全市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230公顷。以“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为重点的“三清工作”持续推进,新开、疏浚河道1537公里,结合河道疏浚,加高加固圩堤308公里,增砌护岸工程232公里。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用电量4.46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33万千瓦,农机化资金总投入9191万元。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克服能源运输等瓶颈制约,实现速度与效益快速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560.13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达7307.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4%和37.1%。全市工业用电量386.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2%。外资企业主力作用增强,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32.41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75.38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4689.05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128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19.5%、41.4%和26.6%。重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4909.97亿元,轻工业产值2397.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29.7%,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5%。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产销率为98.3%;实现利税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利润300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建筑业稳步增长。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面积54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0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20.6%。实现施工产值4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 运输邮电业 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27.76万辆,其中汽车35.5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24.2%。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5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79.23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8.1%;完成货运量8833万吨,比上年增长20.1%,货物周转量52.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9%。苏州港港口吞吐量9060万吨,比上年增长44.2%。 邮政电信业务较快增长。全市邮政业务收入6.85亿元;发送函件1.08亿件,特快专递321.85万件,报刊2.32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0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近77亿元,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322.5万门;全市电话机拥有量958.65万部(不含小灵通),小灵通用户超过百万户,达12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8.4万户,比上年增长29.9%。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60.08部(不含小灵通),比上年增加16.13部。 国内贸易 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贸易业态进一步升级,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16.17亿元,餐饮业零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06.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25.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46.10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16.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83.40亿元,增长21.6%;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35.93亿元,增长23.9%;穿的商品零售额25.80亿元,增长19.4%;用的商品零售额121.67亿元,增长21.4%;吃、穿、用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9.6%、14.1%和66.3%。首次引进ShoppingMall(大型购物消费中心)新型商业业态。 金融、证券、保险业 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14.53亿元和2915.7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1.1%和24.0%,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5.74亿美元和37.02亿美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9%和12.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142亿元,现金支出10424.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27.5%。 全年股市行情总体持续低迷,全市证券开户数53万户,与上年持平,全市股票和基金成交金额为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市证券营业部新增3家,总数达到35家。 保险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新增保险机构6家,保险机构总数达18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25.9:74.1,已决赔款及给付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