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旅游业 旅游经济较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1%;接待国内旅游者1282.8万人次,增长23.3%;市民出境旅游人数达9461人,增长54.3%。全社会旅游总收入为1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4.4亿元,增长24.2%;旅游创汇1.4亿美元,增长27.8%。实现旅游增加值51.5亿元,增长24.4%。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年末全市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宾馆)共计59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旅行社共计63家,比上年增加8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2家。旅游区(点)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30个旅游区(点)和7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别比上年增加3个和6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点)5个,3A级旅游区(点)1个,2A级景区(点)10个。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等6个旅游区(点)全年接待游客均超过100万人次。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彰显活力,支撑作用持续上升。全市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连年跨上新的台阶,成为引领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510.7亿元,增长26.8%,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60.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0.6%。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04.2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9.5%。 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明显壮大。年末个私经营户数(含分支机构)达15.5万户,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私营企业4.5万户,增长18.4%;注册资金5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私营企业558.2亿元,增长29.5%;从业人员达91.7万人,比上年增长34.3%,其中私营企业54万人,增长33.5%。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098.6亿元,增长31.8%,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43.9%,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9.5亿元,增长15.1%,在全社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达47.2%。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进口22.1亿美元,增长0.9%;出口61.2亿美元,增长29.8%。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42.3%提高到51.8%,出口依存度由上年的35.4%提高到38.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全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118家,比上年增加35家,共完成出口36.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9%,其中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14家,增加2家,共完成出口16.6亿美元,所占比重达27%。远洋市场进一步拓展,全年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81个,比上年新增6个,远洋市场出口比重达54.6%。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地区依然是我市出口的主要市场,全年分别实现出口14.5亿美元、10.0亿美元、11.1亿美元和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15.5%、55.5%和19.3%。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全市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509个,比上年增长16%;协议注册外资28.5亿美元,增长30%;经国家商务部确认,有验资报告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3亿美元,增长40.6%。外资项目规模继续扩大,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0个,共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0.9亿美元,增长30.9%,占全市注册外资总额的73.4%,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以外引外”成效显著,全年有161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协议外资5.1亿美元,占全市协议外资总额的18.1%,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新签协议外资5.6亿美元,增长90.2%,占全市协议外资总额的19.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外经领域大力拓展,对外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2.6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2.1亿美元,分别增长27.3%和40.9%。新签承包工程项目166个,合同额达2.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分别增长26.6%和51.7%;新签劳务合作项目17个,合同额达3863万美元,增长28.5%。全年承接外经合同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经企业有9家,比上年增加1家。至年末,全市在外劳务人员达4691人。 开发区建设 承载能力稳步上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7.2亿元,累计达226.8亿元;新开发面积11.8平方公里,累计达83.9平方公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7个,协议外资金额17.5亿美元,增长12%,占全市比重达到61.3%;自营出口27亿美元,增长46%,占全市比重达到44%;实现业务总收入1712.6亿元,增长38.7%;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23.3亿元,增长35%。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02个,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30个;新批合同外资金额5.5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88.2%;实现财政收入32.9亿元,增长28.7%。 外事 外宾来访日益增多,友城往来更趋频繁。全年邀请接待外宾81批、518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4批、30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6批、119人次。当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8批、21人次。至年底,共有9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2批、149人次,组织17个团组、129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4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高新产业发展加快。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比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当年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9项,比上年增加4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2.4亿元,增长12.7%,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专项资金1.5亿元,增长1.9倍。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得分继续位居全省第四。年内新建1个省级、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企业技术中心18家,年末全市拥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8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56只,年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328家,高新技术产品1227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40亿元,增长38.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696件,专利授权124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2.9%和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