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南京市统计局

七、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31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出口总值173.65亿美元,增长21.9%(地方进出口总值230.40亿美元,增长19.9%,其中出口总值112.09亿美元,增长27.6%)。三资企业全年出口额达77.26亿美元,增长28.1%,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到44.5%。对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主体市场的出口全面增长,全年出口154.13亿美元,增长21.1%,占全市出口额的88.8%。全年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41.2%和33.6%。全市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82家,出口额达151.63亿美元,增长21.3%,占全市出口总量的87.3%。

按市外经局统计口径,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604个,新批项目平均单体协议外资规模为443万美元。全市新批注册合同外资额30.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实际使用外资额17.02亿美元,增长20.1%。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注册合同外资额21.24亿美元,增长41.4%;实际使用外资额10.52亿美元。

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6.1亿美元,增长25.5%。期末在外劳务人数达7580人,增长20.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03.9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6.44亿元,增长16.8%。各项税收完成649.66亿元,增长14.1%,其中国税征收完成351.5亿元,地税征收完成279.74亿元,财政征收完成18.42亿元。在各项税收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完成84.48亿元和52.4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24.9%。

年末全市全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960.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13.12亿元,增长14.1%。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326.64亿元,比年初增长15.6%。

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9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70.2亿元,增长24.8%;非人身险保费收入19.9亿元,增长22.4%。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12.9亿元,增长48.1%。

九、城乡建设

全年新改建道路长度41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约700万平方米。

宁蚌、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先后建成通车。宁常高速公路南京段和宁杭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年分别完成投资2.17亿元和6.93亿元。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完成投资1.5亿元,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9.58亿元,城市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建设完成投资7.81亿元,纬七路长江隧道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亿元。

全年出租车完成更新4122辆,公交车新增和更新685辆,公交运营车辆总数达到5246辆。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66万吨。人工煤气置换天然气工程全部完成,天然气居民用户达到62万户。

全年外秦淮河综合治理完成投资3.82亿元,金川河水环境整治完成投资0.35亿元。建成了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每日达到108.5万吨。

全年新建和改建公厕60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10座;新农村建设改建户厕3.4万座,新建垃圾中转站40座;轿子山垃圾场1号库、水阁2号库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年完成亮化楼宇36幢。

全年栽植乔灌木1500万株,栽植大树 5.1万株。全年新增绿地面积9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预计达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预计达到45.5%。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45%。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85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市新增技术贸易机构169家。

年末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45人和31人。

全年专利申请量6793件,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360件,增长44.9 %,占全年专利总申请量的49.5%;专利授权量2890件,增长33.7%。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940.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3%。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50个。累计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5个;有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认定。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个。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200个,国家检测中心8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3个;依法设立的计量技术机构1个, 依法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13个。监督抽查产品6019批次,比上年增长10.2%。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5项,增长47.1%。全市共有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62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全年培训质量工程师1465人,注册1147人。

拥有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41所。2006年新招收本专科生13.83万人,比上年减少0.61万人,在校学生55.71万人,比上年增加5.34万人。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2.22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在校研究生6.37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

拥有普通中学223所,在校学生30.56万人,比上年减少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1.76万人,比上年减少0.0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3%。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三星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类学校招生比例达招生总数的70%。

拥有小学385所,在校学生30.25万人,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全市已有小班化教育的中小学80多所。拥有幼儿园494所,在园儿童11.36万人。

弱势群体子女入学教育得到有效解决,向义务教育阶段1.5万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发放了“助学券”。全年共为6.7万多人次减免学习费用1500多万元。基本实现在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九年义务教育 “全接纳”,人数达到6.08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龄儿童总数的99.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8个,博物馆14个。14个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6.8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实施了“送科技书籍、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送图书8.38万册,送戏819场,送电影7924场。组织对外文化交流21批次,涉及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南京成为拥有“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在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奖中,我市有13件作品获得金奖。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累计完成8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