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 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8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分别达到230.62亿元、340.36亿元和132.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18.3%和19.4%。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7家,成交额69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七、对外经济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270.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出口总值142.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地方进出口总值192.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出口总值87.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9%)。三资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全年出口额达60.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1%,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到42.3%。三大主体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全年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127.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占全市出口额的89.4%。新兴出口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全年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20.4%和67.2%。全市已有135家企业出口额超千万美元,出口额达12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0%,占全市出口总量的87.6%。 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728个,新批项目平均单体协议外资规模为581.2万美元。全市新批协议注册外资额5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14.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全市八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协议注册外资额34.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6.66亿美元。 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期末在外劳务人数达6313人,比上年末增长0.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10.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9.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1.0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4%。 年末全市全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263.25亿元,比年初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77.49亿元,比年初增长21.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659.81亿元,比年初增长10.9%。 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72.1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6.0亿元,比上年下降4.6%;非人身险保费收入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保险赔款支出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 九、城市建设 2005年是我市城市建设“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的决战之年,全年城市建设投资完成300亿元,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地铁一号线完成投资18.47亿元,已投入运营;地铁二号线施工设计全面展开;城市快速内环东线一期工程完成投入18.50亿元,已正式通车;长江三桥完成投资13.85亿元,已竣工通车;新客站和站前广场完成投资2.8亿元,已投入使用;河西滨江大道(纬三路——纬九路)完成投资2.3亿元,已顺利通车。 明城墙风光带综合整治完成投资3.48亿元。秦淮河整治工程完成投资7.85亿元。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投资16.6亿元。静海寺——天妃宫、宝船遗址公园等共完成投资1亿元。 全年栽植大树15万株。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市区累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东、城北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分别投资5995万元和3330万元;新建和改建公厕67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15座,轿子山垃圾场1号库区、水阁垃圾处理场2号库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天井洼垃圾场2号库区扩容进入前期工作。 总投资9039万元的北河口新水厂扩建工程当年完成建设投资2470万元;城市天然气工程完成投资1.60亿元,新建管线178公里。全年新、改建道路长度382公里,新增道路面积889万平方米,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14.4平方米。公交运营车辆总数达5074辆,比上年净增278辆。 商品住宅用房建设投资208.57亿元,比上年下降2.6%;商品住宅用房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分别为2123.57万平方米和564.51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16.2%和0.9%。商品住宅用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分别为570.66万平方米和217.1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29.2%。全年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16.78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全市有2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市新建技术贸易机构188家。 年末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48人和32人。 全年专利申请量5228件,比上年增长3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321件,占总申请量的44.4%,比上年增长42%;专利授权量2166件,比上年增长23%。 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7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236.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4%。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66亿元。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120个。全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1个;产业园9个;其中,有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认定。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5个。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212个,国家检测中心8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监督抽查产品1856批,比上年增长10%。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8项,比上年下降48.6%。 拥有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38所。2005年新招收本专科生14.44万人,在校学生50.3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5万人和6.16万人。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2.04万人,在校研究生5.7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17万人和0.81万人。 拥有普通中学234所,在校学生32.26万人,比上年减少1.67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7万人,比上年增加0.25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5.2%。 拥有小学419所,在校学生30.51万人,比上年减少1.87万人。拥有幼儿园481所,在园儿童10.66万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14个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6.5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年末拥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