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消费层次提升。以住房、汽车、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已初步形成。 七、对外经济 拓展外需成效明显,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进出口总值达147.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7%;出口总值76.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地方进出口总值达88.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0%;地方出口总值39.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8%。三资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全年三资企业出口19.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2%,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5.5%。三大主体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全年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6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8%,占全市出口额的88.4%。新兴出口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全年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82.9%和2.0%。全市已有51家企业出口额超千万美元,出口额达31.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5%,占全市出口总量的40.6%。 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843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411.1万美元。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8%;外商实际直接投资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2%。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积聚效应和产出功能明显增强。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合同利用外资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5%;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1%。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期末在外劳务人数5814人,比上年末增长1.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35.0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1.78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1.9%。 金融信贷规模加速扩张。2003年末,全市全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21.37亿元,比年初增长27.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53.85亿元,比年初增长21.3%。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46.40亿元,比年初增长39.1%。 保险市场迅速扩大。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6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8.1%;非人身险保费收入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保险赔款支出7.40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6.21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83.9%。 九、城市建设 道路交通方面: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桥主桥等重点工程竣工;火车站站前广场开工;地铁一号线一期实现土建“洞通”;长江三桥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一期工程27.5公里竣工。2003年全市共新建、改建道路长度近10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1.5平方米。 综合环境建设和整治方面:加大了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各项河道整治及多项污水处理系统按期推进。“绿色南京”工程成效显著,完成重点项目及城市园林绿化面积22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320万株,栽植大树7万株;全市新增绿地面积近15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新改建公厕78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9座;建成水阁、天井洼两个垃圾场污水处理站;建成全市灯光亮化集中控制中心。 公用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公交车辆总数达4240辆,比去年净增300辆。实现自来水抄表到户总数达到近50万户,比去年净增8万户。2003年建设的防洪排涝工程、管网改造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 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方面:河西、仙林、浦口及东山“一城三区”建设顺利推进。2003年老城整治涉及城市景观的项目基本竣工。全市主干道265栋房屋立面整治、出新全面完成;城市中心区及景观路两侧亮化350幢楼宇,34处公共设施、3处景区;拆除各类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100万平方米。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604.98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4.7%。软件产业销售收入71亿元。科技兴农,引进农业新品种150项,完成重大农业成果转化10项,全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9个,其中经认定的省级园区6个,市级园区8个。科技开放度有所增强,2003年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6个,合作平台项目2个,引进先进技术20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进展,全市专利申请达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40%,申请量比上年增长37%。全市新建技术贸易机构117家,全市技术交易额28亿元。 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2003年40所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新招收本专科生9.16万人,在校学生达33.0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1.62万人和1.77万人。全市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1.57万人,在校研究生3.9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257人和8123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26所,在校学生33.92万人,比上年增加1.54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1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全市现有小学538所,在校学生35.16万人,比上年减少3.71万人。现有幼儿园486所,在园儿童10.26万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8个,博物馆12个。档案馆14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1.06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31个。全市新华书店销售图书2500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7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6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3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5万人;护师和护士1.15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0.18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7张。 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全城动员、全民防疫,使“非典”疫情没有在南京地区流行,“非典”患者无一人死亡。同时,全市未发生霍乱疫情,未发生甲、乙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发病率分别比上年下降9.82%和7.99%,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8.92%。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99.96%。 农村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保合格乡镇占所有镇(街)的比重达96.2%,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95%,参保率达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