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统计局 2004年2月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有效克服了“非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大的突破,全面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南京市生产总值为15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04.4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706.7亿元,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7283元,比上年增长13.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51%、44.9%。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的增加值达到529.3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上升到33.6%。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个私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9%。 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74.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86.3万吨,比上年下降21.9%;棉花产量0.52万吨,比上年增长2.2%;油料总产量20万吨,其中油菜籽18.3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6.7%、7.4%;蔬菜总产量334.34万吨,比上年下降2.3%;牧草等青饲料面积稳步发展。全市粮经种植面积比为30:70。 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0.8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13.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6.3%;禽蛋总产量8.84万吨,比上年下降6.3%。在生猪、家禽等传统饲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奶牛业与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全年牛奶总产量10.77万吨,比上年增长8.24%;水产品产量16.2万吨,比上年增长6.4%;特种水产养殖面积比重超过35%。2003年养殖业产值54.7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 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初具规模。 农产品不断向安全、高质的方向发展。全年新增加54个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累计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78个;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地总面积达77.53万亩。 全年新建成达标防洪堤35.67公里,其中,新增一、二级堤防达标5.9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285.77万亩,比上年略有下降;节水灌溉面积达67.22万亩,新增加6.54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59.4亿元,按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 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利润1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0%,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3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新产品产值率为14.2%;工业产品出****货值293.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1.9%,在全市429家有出****货值的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41家。 全年工业五大产业实现产值1584.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3.2%。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880万平方米,增长9%;房屋竣工面积1350万平方米,增长10%;施工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9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9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房地产开发投资18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第二产业投资357.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356.06亿元,比上年增长53.2%;第三产业投资592.5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 私营、个体经济全年完成投资1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1.9%。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平稳发展。交通运输仓储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96.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7%;完成货运周转量868.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5%。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9.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2%。邮电业务收入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7.9亿元,邮政业务收入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5.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2.5万户,年末达312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继续减少,年末为2.2万户;市电信系统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2.2万户,累计达到231.1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155.4万户,新增9万户;新增公用IC卡电话877部,累计达到9893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64.6万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2.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6%,合计上网时间达2454.9万小时。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228.8万件,比上年增长14.8%。 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57.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2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接待入境旅游者51.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2%。国际旅游创汇3.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达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 2003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15家,比上年增加2家。现有各类旅行社329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7家。 六、国内贸易 2003年消费品市场有效克服了“非典”的影响,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52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快速增长,分别达到130.66亿元和82.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和16.1%。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58家,成交额541.7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