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积极推进“三区联动”。强化产学研联盟,促进园区各高校与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互动平台作用日益明显。上海寅虹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与区内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飞轮有色冶炼厂联合成立的“上海再生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正式签约揭牌,上海九晶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积极发挥市大学生科技创业松江分基金作用,批准2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累计安排扶持资金288万元。 社区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开展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调研,着力完善社区事务“一门式”服务工作机制。车墩、九亭、泗泾等镇实现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网格化向城市化地区延伸。在岳阳街道开展社区公共资源共享试点工作,重点探索和实践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社区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岳阳、永丰等四个街镇先行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十、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050.3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5.8%。其中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778.2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48.4%。全区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24.12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1.7%,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电子政务应用与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抓好综合试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推动和深化“四个面向”跨部门协同应用。继续优化115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完成社保卡业务系统与“115系统”的业务数据整合。继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年共公开政府信息1951 条,全文电子化率100%;接到市民申请政府公开信息41件。顺利推进党员远程教育,全年完成391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逐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通过“无线城市”松江一期试点建设方案论证会,完成方松街道、佘山旅游度假区、财富兴园、大业领地中的8块区域进行无线宽带覆盖。完成市政务外网千兆防火墙及交换机设备的更新工作。对公务网网站进行改版,网站内容定期更新。确定公务网二期建设具体方案,完成实施接入工作。 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共申领社保卡61360张,学籍卡16710张。居住证办理2426张,临时居住证办理279018张,补(换)社保卡8156张。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化、内涵化、优质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直接拨给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从上年的700元、900元提高到1400元、1600元。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启动“松江区幼儿园非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基本功培训”项目,积极推进区域早教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以科研带动教学,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08年全区中考合格率为99.26%,普通高中达线率为58.82%,高考普通本科达线率为48.0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小昆山学校、叶榭学校迁建工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与中山小学茸北分校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力度,成立了推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公办中小学校吸纳率,完成6所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及6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至年末,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总体略有扩大(见表4)。 全区依法批准设立的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55所,民办幼儿园17所,民办托儿所3所,民办中学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26所,其中中学2所,学生1838人;小学24所,学生10714人;附设幼儿班幼儿3153人。松江大学园区现有7所高校,共招收学生6.97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普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76家。共有6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22个项目获市创新资金立项,48个项目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8个项目获上海市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立项,确定27个区创新资金计划项目、50个区科技攻关项目、25个区级软课题项目。1个项目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立项,1个项目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立项。1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培育型“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年共申请专利2334件,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发明专利1074件、实用新型专利689件、外观设计专利571件。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42项,共计合同交易额33208万元。至年末,全区共有科普教育基地17家,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家,市级7家,区级7家。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较快发展。继续实施“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全年为各基层点送书12.38万册,流动放映电影2262场,百姓戏台演出164场,向38家农村综合文体活动室放映数字电影2324场。新闻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采制播出《松视新闻》260档,播出各类新闻6400多条。做好了区党代会和“两会”、全区众志成城抵御雪灾和抗震救灾等重要新闻的报道;做好了迎接“奥运会、残奥会”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松江撤县建区十周年”等系列报道。全年出版《松江报》150期,发行600万份。文化传承工作继续加强,《十锦细锣鼓》和民间祈福的《草龙求雨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末全区有影剧院6座,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图书室15个,藏书80.42万册,全年接待读者51.77万人次。全区有有线电视站11个,有线电视用户32.68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8%。 深入推进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完善收支两条线和全面预算管理,社区卫生经费和乡村医生经费实行区级统筹,逐步解决各地区卫生发展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医院社区分工协作互动机制,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规范药品管理制度,完善基本药品目录,探索建立区域内基本药物制度。继续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全年共有179万人次享受基本药品零差率,全区共优惠药品零差率金额789万元。在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拆零小包装。制定并实施《松江区卫生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长效机制。建立医务人员梯度进修制度,建立政府津贴制度,开展第三届首席医生、第二届首席社区医生、首届医苑新星等评选活动。完成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新址搬迁、区妇幼保健医院迁建工程和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建成10个社区优生优育指导服务中心、18个社区人口和家庭计划指导室信息化示范点,全力推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婚检率进一步提高。全年门急诊次数3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7%。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所增长(见表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