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以电子信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0.7%,超过传统支柱产业产值比重9.3个百分点。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一业特强”已经形成,仅以生产集成电路为主的“达丰”企业工业总产值达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技术创新有新突破,全年上报市新产品开发项目100多项,认定为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1项,列入上海火炬计划项目4项,列入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2项,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8户,认定为市企业技术中心2户。全区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31项,总投资3.13亿元。威荣电器、松江电子仪器厂、高博特生物保健、大江、农乐生物、海欣、交大昂立、会波实业等企业的17个产品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

建筑业

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建筑业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完成建筑施工产值3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建筑施工面积420.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6%;建筑竣工面积165.4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7.5%。按建筑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2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3.4%。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全区各类金融机构13家,比上年增加了4家。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金融业务。全区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55.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3%;贷款余额18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全区各类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5.49亿元,现金支出291.20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35.60亿元。资本市场在扩大开放中进一步规范。全年参加各类证券交易的有54.80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3.5%,成交额50.30亿元,比上年减少29.6%,其中:国家债券1.05亿元,增长62.7%;股票47.21亿元,减少33.3%。

商业

商业设施和业态进一步完善,专业特色街初步形成,市场销售旺盛。全区商业实现增加值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47亿元,增长12.4%。各类消费品销售全面增长,其中:吃的消费品零售额31.38亿元,增长26.3%;穿的消费品零售额6.17亿元,减少3.7%;用的消费品零售额34.36亿元,增长5.2%;烧的消费品零售额4.57亿元,增长10.6%。非公有制经济商业零售额领先增长。在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企业零售额1.97亿元,比上年减少18.0%,集体商业企业零售额5.45亿元,比上年减少10.5%,私营个体商业企业零售额48.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2%,股份合作商业企业零售为2.59亿元,比上年增长8.9%,股份制商业企业零售额0.46亿元,比上年减少21.6%,其他商业企业零售额17.16亿元,比上年减少0.1%。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区有连锁网点57家,连锁商业全年实现销售额4.6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家电、通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主导。与上年相比,移动电话销售增长25.4%;传真机销售增长8.9%;组合音响销售增长17.2%,建筑装潢材料销售增长30%;化妆品销售增长15.2%。

至年末,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35个,全年成交额3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9.5%。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962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发送信函856万件,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国际函件4.96万件,减少20.6%;国内特快专递18.36万件,减少37.6%;国际特快专递2.49万件,减少20.6%。发送包件19.37万件,增长158.3%,其中:国际包件1747件,减少22.9%。全年报刊发行量2355万份,减少4.3%。挂发长途电话1369万次,减少13.8%,其中:国际和港澳台长途123.00万次,增长25.0%。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11万门,增长11.0%;拥有电话用户21.97万户,增长14.0%,其中:家庭电话16.88万户,增长10.9%,相当于本区户籍总户数101.66%。按本区户籍人口计算的电话主线普及率达80.17部/百人,增长8.6%。全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9.31万户,增长23.8%。年末止,有计算机宽带接入用户12080户,ISDN用户3717户。专业运输部门运输总量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844万吨,其中:陆运总量489万吨,增长2.7%,水运总量357万吨,减少7.5%。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开发规模扩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显现。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全区有房地产企业8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完成商品房建设投资37.32亿元,增长98.4%;商品房施工面积320.77万平方米,增长45.0%;竣工面积99.59万平方米,增长26.5%;销售面积99.38万平方米,增长30.5%。在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中,个人购房比重已达100%,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房屋租赁市场交易活跃。全年二手房成交过户面积(单向)48.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3.5%。

旅游业

充实旅游服务内涵,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呈现新局面。年内,成功举办了佘山兰笋文化节和圣母月活动,成功举办了“2002年上海旅游节”松江区活动。上海佘山沙雕节、佘山月湖时尚狂欢周、九九重阳天马登高节、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决赛、佘山第三届山地巡回邀请赛、方塔妈祖文化节、青青旅游世界千年桂花节等,已成为松江旅游的经典活动。2002年,新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个,开通旅游交通服务线3条。全区有星级宾馆11家,旅行社23家。各旅游景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1万人次,其中:港澳台游客3.8万人次,增长90.0%;国外游客3.7万人次,增长48.0%。票房总收入2500万元,增长28.7%,旅游总收入13.44亿元。春节、五一、国庆游客61.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景点票房收入54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7%。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区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区房产总公司、开天集团、松江工业总公司等系统的113个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涉及企业总资产23.9亿元。部分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松江红楼集团、松江建筑设计院共313名事业编制人员改变为社会人。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有12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为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原区级单位和部门的950项行政审批事项,经过甄别和清理,保留和完善的事项430项,不再审批361项,改变审批方式25项,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审批事项134项,行政审批事项总体改革率为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