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社会保障

以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城镇有317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2.26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27.8%和13.5%。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13.19万人,投保率93.23%,筹集养老金保险费6683万元,比上年增长17.7%。19.58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统筹,统筹投保率80.73%。社会救助帮困体系进一步完善。救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下城镇居民5700人。为城镇低收入家庭发放帮困粮油卡1460张。农村扶贫措施效果显著,使293户农户年内脱贫,比上年增长4.6%。全年救济农村特困户2334户,救济金额523万元,比上年增长42.1%。全区21所福利院、敬老院拥有床位1518张,收养老人1166人,比上年增长41.3%。

国内经济协作

按照各方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积极服务、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国内协作新思路,开创国内经济协作新局面。年内,全区注册投资实体型企业947家,其中私营企业占92.0%,注册资金14.45亿元,实际总投资27.07亿元。在注册投资的实体型企业中,本区投资者注册投资实体型企业340家,注册资金6.59亿元,计划总投资8.93亿元;上海市内各区县投资者来松投资注册实体型企业300家,注册资金3.20亿元,计划总投资4.83亿元;外省市来松投资注册实体型企业307家,注册资金4.65亿元,计划总投资13.31亿元。松江区在外省市投资办企业21家,投资总额1.92亿元。对口帮扶和援藏工作扎实稳步推进,“上海——文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对口帮扶的“上海形象工程,松江区人民政府被云南省评为云南七七扶贫攻坚先进集体。

对外贸易

积极实施外贸出口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克服世界经济低迷的不利影响,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外贸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区完成出口创汇2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创汇22.55亿美元,增长69.6%,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出口创汇0.22亿美元,增长1.7%;一般贸易出口创汇3.70亿美元,增长44.0%;加工贸易出口创汇19.27亿美元,增长75.6%。主要工业产品出口继续增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创汇15.79亿美元,增长112.9%,占全区出口总额68.7%;传统的纺织、服装、箱包、鞋类产品出口创汇3.36亿美元,增长17.8%;塑胶、化工产品出口创汇2.13亿美元,增长27.4%。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其中对亚洲出口14.01亿美元,增长59.4%;对欧美出口3.76亿美元,增长197.1%;对北美洲出口4.39亿美元,增长38.2%;对拉丁美洲出口0.17亿美元,增长18.5%;对大洋洲出口0.13亿美元,增长29%;对非洲出口0.11亿美元,增长85.4%。

国际劳务合作

继续多渠道开拓海外劳务市场。年内与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国际劳务合作项目72项,比上年增长5.9%,派出劳务人员108人,比上年增长35.0%,合同金额2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3%。

私营经济区

私营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空间更加优化。全区有私营经济区28个,年内新注册企业7969户,年末实有注册私营企业27871户,注册资本224.5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或销售收入50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纳税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占全区财政收入42.7%。私营经济区中有商业企业18686户,占67.0%;工业企业5348户,占19.2%;社会服务业企业2409户,占8.7%;建筑业企业398户,占1.4%;其他行业企业1030户,占3.7%。

新城和五区建设

新城新貌初步展现。占地4600亩的大学城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教学区、共享区、生活区的建设,建筑面积达5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3.3万平方米。占地3000亩的大学城第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东华大学、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和上海视觉艺术学校等七所大学已入驻大学城,年内,已有3所大学建成并接纳学生1.1万名。文汇路学生街的招商工作按功能系统有序进行。新城核心区已完成区域内的市政道路建设,总长度9.7公里。中央绿化带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部建成,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核心区内的住宅小区东西南北已连接成片,中央商务区即将掘起,行政办公大楼即将正式启用。新城西区已完成“三横二纵”骨干道路建设,1平方公里的英式风貌区和第一人民医院顺利动工,轨道交通9号线和大学城站的一平方公里交通枢纽区正式开工建设。老城面貌有新改观,中山中路西段改造工程和文化公园、菜花泾、松乐苑各1万平方米的绿地基本完成,谷阳北路、凤凰小区12万平方米的“平改坡”工程已经完工。第二水厂、东北部地区原水工程、一水厂改造工程已经竣工。“一城两貌”特色正在显现。

工业区产业档次提升,资金密集度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洪抗涝能力明显增强。新种绿化6万平方米,新辅设污水管道3000米、雨水管道1500米,新建道路5条,共4.9公里。占地6.15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扩建进度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新闵路、书标路、新飞路北段等工程已经完工,年内共受理土地批租项目54个,批租土地202万平方米。工业区集聚效应明显,全区域年内完成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占松江全区工业总产值38.3%。

出口加工区健康发展。占地1.98平方公里的一期区域土地已批租完毕,共吸引外资项目54个,合同外资69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2.6亿元,出口创汇9.0亿美元,其中达丰电脑出口创汇8.8亿美元,名列市郊单个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创汇额首位。占地1平方公里的二期区域也已顺利封关运作。

佘山度假区坚持回归自然和休闲度假的定位功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和山林景点建设。新建世纪休闲绿地、月湖景观环湖绿化带、林荫道两侧绿化等一系列绿化工程12万平方米,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世茂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紫园、天邻别墅、佘山月湖山庄已动工建设。全力打造旅游节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2002年新佘山之旅、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总决赛和国际沙雕赛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

松江科技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专业化招商、企业化投资,产业化发展,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和“台积电”项目2300亩的动迁工作,为建成世界一流园区打下了扎实基础。

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有新形象。园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内完成了总投资2540万元的项目建设。园区集聚效应显现,招商引资项目达到了186个,引进资金12.42亿元,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农大、市农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校入驻园区,从事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推广应用工作,使园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已建成5000亩花木基地,2000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出口基地。五厍示范区的绿源牌西瓜、番茄已获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新桥崇本堂“锦菜园”基地已获国家OFDC有机食品认证,“山岗”大叶已以园区品牌进入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