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区历年来在全国各地投资企业有18户,累计市外投资8.07亿元。2005年营业收入12.54亿元,利润0.52亿元,其中上海方获利0.18亿元。 出口贸易 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外贸出口。2005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80.0亿美元,本区企业出口33.0亿美元。外贸产品主要出口地区为欧洲22.6亿美元,增长2.0倍;北美洲21.7亿美元,增长1.2倍;亚洲17.2亿美元,增长51.6%;大洋洲1.6亿美元,增长1.6倍;拉丁美洲0.9亿美元,增长81.4%;非洲0.2亿美元,增长40.8%。出口主要产品为机电45.7亿美元,纺织品4.6亿美元,玩具2.7亿美元,光学仪器2.3亿美元,金属制品2.1亿美元,塑料制品1.4亿美元。 吸收外资 2005年,全区新批准“三资”企业271家,总投资额27.0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12.8亿美元。其中,合资企业37家,总投资3.8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1.1亿美元;合作企业2家,总投资0.2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0.2亿美元;独资企业232家,总投资23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11.5亿美元。全年增资项目207家,总投资7.49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7亿美元。全年外商实际到位资金8.7亿美元。 三、城镇信息化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政务“两网一站一库”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推进。全年完成了区委组织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等10个部门通过公务网与市条线联通;政务网扩大了应用范围,有1500名机关工作人员使用,13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在政务网上运行;江川、龙柏、古美3个街道及莘庄、浦江、梅陇3个镇已实现居委(村委)与区政务网的联通;实现互联网和政务网的统一出口,全区700余名机关工作人员可便捷访问互联网。“上海闵行”门户网站全年发布各类新闻1189条;网站功能进一步拓展,在“区长信箱”栏目的基础上,开设“镇、街道、工业区领导信箱”栏目,全年共收到各类群众来信3342封;网上办事项增至562项,提供表格下载100多项。全年主页访问数达32.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1%。 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实施,全区已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90条,全文电子化1031条。“百万家庭网上行”连续三年作为区实事项目,全年全区31个培训点共办班618个,有30007名市民通过培训取得了合格证书,提前超额完成三年培训2.8万名的培训计划;全年累计完成社会保障卡的申领15730人次,发放20436张;全年办理23934个市民信箱的申请;“付费通”工程在我区得到很好地推进,区内共安装开通55台终端设备。 四、社会事业 科技 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科技科普工作全面发展。2005年,闵行区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市(地)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优秀奖及社会动员单项奖、“全国科普日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普进社区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全年全区获批国家和市级火炬计划项目26项,国家和市级创新基金项目26项,国家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49项,市级农业重点项目和产业化项目7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5项。获得科技系统市级以上资助7225万元;2005年全区立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4项,上海市重点新产品10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39项。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百强我区占25家,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 2005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超过4600件,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认定“四技服务”合同495个,技术交易额达2.6亿元。 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为抓手,不断增添科普工作新内涵。全区共有国家、市、区三级科普教育基地17家。全年组织科普讲座、咨询、演出等各类科普活动达2400多场,受益群众达60万人次。 人才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积极有效地推进闵行人才高地建设。全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2339名,其中以转移户籍方式调沪人才80名,办理上海市居住证2259名。“柔性流动”引进人才依然大大超过户籍引进人数,成为我区集聚人才主导模式。在引进的人才中,有博士7名,硕士9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6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5名),特级教师2名,21人获得过省市级以上优秀奖证书及科技进步奖。闵行人才网发布招聘信息740多条。组织集市式人才招聘会4次,设摊单位457家,参加人数约16400余人次。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全区科以下干部参加“在线学习”1252人;全年新增高级职称人员147名,农村高级职称人员22名。 截至2005年底,全区区属系统共有各类专业人才71130名,比2004年增长7.9%。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2815名,增长6.7%;博士75名,增长78.6%;硕士1934名,增长22.6%;大学本科18207名,增长15.3%;大学专科22049名,增长12.4%。吸引33名留学回国人员来我区创业发展。 教育 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强化质量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在“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中通过了市督导验收,“优质高中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强化培训,师资队伍素质得到提高;示范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全区拥有各类学校199所,在校学生124869人,教职工13377人,其中专任教师8998人。普通中学56所,在校学生45780人,比上年减少2.0%。小学42所,在校学生38811人,比上年增长2.5%。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27372人,比上年减少2.5%。9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98.3%。 全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卫生 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5年,全区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总次数51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出院人数59639人次,比上年增长17.1%;手术总数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15.9/10万,比上年上升6.0%,其中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24.0%。 2005年,流动人口基本医疗服务约定医院办卡的流动人口2398人次,就诊者1666人次。流动人口贫困孕产妇分娩点带来了规模效应,住院分娩的产妇人数达4184名,其中流动人口产妇4113名。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区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全区献血总数21367人份,志愿无偿献血率达91.8%。加强医学科研和人才建设,本系统的科研项目被市科委立项4项,市卫生局立项2项,区科委立项28项。建设健康城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成市项目指标100%,完成本区自行设定的特色指标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