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强化预防,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创建健康城区。区传染病发病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2006年,本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708例,发病率158.2例/十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3%。无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报告。 以学科为抓手,促进我区科研水平的提升。我区现有市级专科3个、市级重点社区项目2个,市级中医示范单位2个,市级中医药社区服务达标建设单位1个,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专科8个、重点项目6个。课题方面,共有:市级课题5个,其中3个是青年课题;区级、局级课题22个;院级课题77个。共评出区级临床成果奖11个、护理成果奖6个。 体 育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年内举办第一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SMP国际极限挑战赛、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国际邀请赛手球比赛等赛事。区体育局获2002~2006年度上海市国际体育竞赛特色奖。加速培养奥运后备人才,全年向市有关办训单位输送后备人才55名,人才输送率位居各区县第一。区体育局获2002-2006年度上海市输送人才成果奖第二名。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2006年度,我区运动员在第十五届亚运会射击比赛中夺得女子10米移动靶20+20项目冠军;在第十三届市运会上,我区青少年组获61.5枚金牌、62.5枚银牌、48枚铜牌和十五项团体金牌第六名。成年组获14枚金牌、10枚银牌、17枚铜牌和团体金牌第七名。 社区体育呈现亮点,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新建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0个街道、镇先后创建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我区被列入全国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7个城市试点区之一。年内共11个街道、镇的17所学校已开展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工作。继续保持全国“游泳之乡”、“田径之乡”荣誉称号。区体育局被评为2002~2006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确保场馆创收稳步递增。全年场馆经济创收突破1200万元,比去年递增10%,其中本体产业占创收总数55%以上,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规范管理好全区108个体育彩票销售点,全年销售额达5118万元,电脑体彩销量排列全市第六名。 社会福利救助、拥军优属、老龄工作与居委会建设 2006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社会救助对象41311 人。其中,传统民政对象332人、重残无业人员1992人、低保覆盖对象38987人;此外,粮油帮困卡40元券对象12556人、15元券对象252人,协保人员生活困难补助6329人;全年医疗救助4322人次,一次性补助6845人次。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合计11537.6万元。 加强慈善援助。2006年,全区20个经常性捐赠点、159个经常性捐赠分点共募集衣被85226件。慈善援助共计374.3万元,其中:慈善助困 1798人,金额169.5万元;助学208人,金额44.8万元;助医2473人,金额160万元。实施“特殊家庭灾害事故慈善援助”方案,全年安居保险为全区346户特殊困难家庭共计理赔16.3万元。 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及时调整伤残抚恤金、定期抚恤金、定期抚慰金、定期定量补助标准,发放“三属”差额补助,全年向近750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各类抚恤金约1000万元;做好安置工作。年内共接收驻军部队移交的军休干部148名,现共有军休干部1048人;圆满完成339名2005年冬季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安置率100%,自谋职业率达69%。 认真落实老年保障。充分发挥“双千”活动及专项帮困基金的作用,为186位特困老人发放帮困助援金26.9万元;向全区2400余名低保、低收入的无医保老人发放慈善助医卡。做好老年人维权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已完成新增养老床位504张,完成率100%;建成27家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完成率为100%;为10132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完成率达103%;为2015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器,完成率达119%。 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突破。2006年,全区281个居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其中,直选居委会122个,直选率42.4%,共选举产生居委会干部1623名。年内分10期对2100人次居委会干部进行培训;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全区共有3个街道(镇)、26个居委会创建成为上海市社区建设模范单位。年底,已有50%的街道(镇)和18%的居委会被评为上海市社区建设模范单位。83%的街道(镇)和91%的居委会被评为上海市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六、人 民 生 活 人 口 2006年年末,全区现有户籍人口107.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71万人),常住人口118.30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2.78万人。户籍人口总户数378471户,平均每户2.85人;年度内户籍人口出生4760人,人口出生率为4.4‰,死亡7698人,死亡率7.1‰,户籍人口自然增长-2938人,自然增长率为-2.7‰。 就 业 坚持以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带动就业、管理带动就业,区域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6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5197个,完成市府年度指标的135%;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7221人,控制在市府下达的27300人目标范围内;外来从业人员月均参加综合保险为85801人,完成市府年度指标的107%;发放职业培训账户卡27953人,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的127%;“青年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 全年共培训社区青年2889人,完成区政府年度指标的 116%,其中,培训2809人,职业见习80人。 积极扶持创业。全年,向社会各界征集在职创业带头人项目113个,发放在职创业带头人证书104份。全年全区新增经营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1214个。至2006年年底,我区现有经营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2708个,吸纳从业人员19470人;充分发挥开业园区孵化器的作用。年底,7个开业园区共有入驻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及小企业379家,吸纳从业人员2681人;稳步推进“万、千、百”就业项目,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全区“万、千、百”就业项目现有从业人员5817人,其中,“双困”人员1707人。 居 住 依法动迁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拆旧房16.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6637户。以平凉西块一期为重点的旧区改造工作抓紧收尾,目前已签约 4602户,签约率达90.3%。旧住房成套改造已开工26万平方米, 占“十一五”规划总量的43%。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51万平方米,占“十一五”规划总量的17%。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27.9万平方米,占“十一五”规划总量的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