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杨浦区统计局 2007年02月1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部门、各街道、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增强城区知识创新活力”的发展主线,突出“落实、聚焦、突破”工作基调,不断深化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内涵,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市改造和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 济 发 展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82.3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51.5%;第二产业增加值277.4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200.2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0∶57.5∶41.5。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收入总计70.7亿元,同比增长25.0%,全年区级财政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区地方财政年度支出47.3亿元,同比增长13.6%。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2.3亿元,同比增长35.3%;房地产投资完成62.9亿元,同比增长4.8%。政府性投资继续向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聚焦,2006年城市基础设施和旧区改造完成投资34.9亿元,同比增长46.0%。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商务资源投资完成29.0亿元,同比增长62.0%,住宅投资完成33.9亿元,同比下降19.5%。 工 业 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5.5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区域增加值264.0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8.0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44.2%。 2006年,继续加大“一业特强”家用纺织业载体建设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新引进家纺企业20家,全区家纺企业总数达到150户,同比增长15.4%。全年完成家用纺织品产销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12.5%。 建筑业 2006年,全区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法人单位208家,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02.9亿元,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2.7%。全年单位工程施工项目3360个,竣工项目2091个,建筑施工面积552.5万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213.7万平方米。 商 业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3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6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14.6%;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五角场商圈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总建筑面积共计4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性商业设施万达商业广场和又一城购物中心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万达商业广场部分商业设施于年底开业,成为区域商业新的增长点。 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长5.2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1.1%;全年住宅施工面积24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1%,住宅建设竣工面积5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4%;全年商品房预售6646套,同比增长49.3%,预售面积7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3%。商品房销售8041套,同比下降24.6%,销售面积 8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1%;存量房交易12647套,同比增长7.7%,交易面积9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 二、科 教 兴 区 科 技 2006年全区实有科技型企业2650家,其中属于上海高新技术企业68家,同比分别增长19.6%、3.0%;申报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9项;申报国家(市)创新基(资)金项目44项,获立项21项,同比分别增长12.8%、10.5%;申报上海市重点新产品9项,获立项6项,申报数同比均增长50.0%;2006年获上海市成果转化项目立项35项,同比增长52.1%;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B类)2项,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B类)2项,浦江人才计划(B类)1项;全年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1174份,合同金额逾9.63亿元,同比下降21.9 %和增长37.4%。全年专利申请数为2352件,同比增长22.1%。 知识创新区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产业发展方针,积极探索“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新思路,着力推进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企业招商与服务力度不断加强。全年科技系统招商668家,其中科技类企业达到574家,总注册资本达到93487.3万元人民币,吸收外资1664万美元。全年推荐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其中申请挂牌企业3家,培育企业4家;促进优势企业集群发展。依托同济学科优势,区内建筑设计类企业超过200家,环同济周边的“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已渐成规模。 载体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区域内大学科技园基本做到全覆盖。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翔殷路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上海电力科技园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正式成立。2006年底,全区现有科技园区11家,注册企业2167家,比上年增长31%;都市型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现有21家园区,43个载体,园区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其中,创意园区7家,面积约28万平方米。 区校联动取得新进展,支持上理工百年校庆,积极营造喜庆热烈的校庆氛围。发挥复旦百年校庆的后续效应,与复旦大学签订了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与同济共同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共同规划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三、改 革 开 放 区属企事业单位改革 继续推进企业改制。全年完成近20余家区属企业的改制工作,凯城、建设两大集团公司实现合并重组,完成轻工微电机厂、轴承座厂等“放小”企业改制。 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清理规范、分类指导的原则,展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机构编制清理,减少事业单位46家,精简编制2065个,撤销3家公益任务严重不足的事业单位,归并74家设置分散、规模过小、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2家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实施事转企,5家实施编制冻结。 招商引资、国内合作与交流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引进各类企业2467户,吸引注册资本34.2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企业161户,注册资本20.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