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十一)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发展初见成效。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本区部分)各大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园区全年引进物流企业和项目90个,总投资1.49亿元。农工商配送中心、普洛斯物流、太极医药物流等在建、续建项目进展顺利。顺捷物流、利丰物流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物流保税中心申办工作抓紧推进,物流业税收增长较快,康诚仓储、乐购物流等企业的纳税额同比翻了一番多,物流产业对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3.12%。全区运输车辆6073辆,运输车辆总吨位37万吨。区属仓储企业总仓储营业面积为138.69万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坚持积极稳妥、规范透明的原则,规范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操作程序,通过挂牌转让,完成上海宏大训练保障器材厂、新长征(集团)公司的转制工作;轻工下放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照明灯具和摩士达等公司的资产重组有效开展。顺利完成华环公司所属43家相关企业的改制工作。同时,采取股权转让和资产转让两种方式,完成了昊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的改制工作。村、队体制转换步伐加快,年内我区桃浦镇村队级资产量化和撤销生产队建制工作全部完成。

坚持政企、政事分开,继续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积极落实国务院及市政府有关意见精神,制定了本区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二)对外经济

年内新批准“三资”项目企业46家,年末累计批设“三资”项目(企业)925家,合同引进外资1.35亿美元。内外资企业外贸出口同步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额7.21亿美元,同比增长0.98%;其中,外贸进口总额2.94亿美元,海关直接出口额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3%,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3%。

(三)内联协作

内外资引进平稳增长。围绕区的功能定位、重点地区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梳理和整合招商引资政策,健全工作制度,探索创新招商方法,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899户,注册资金达到60.18亿元,其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5000万元的56户,5000万元-1亿元的14户,1亿元以上的9户。全区年内新设立外省市办事机构2家,年末累计达到134家。

(四)个体、私营经济

年内新增私营企业1919户,年末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总数达11222户,注册资金216.17亿元。私营企业全年实现销售营业额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93%,完成销售产值5.26亿元,比上年增长78.81%;年末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到11650户,总注册资金1.22亿元,全年销售营业额7.11亿元,完成销售产值0.12亿元。

(五)工商登记

全区登记新开内资企业230户,累计总户数6263户,其中,企业法人4418户,营业单位1845户,总注册资金209.92亿元;按所有制形式分:国有企业1005家,集体企业1682家,股份合作制企业474家,有限责任公司2993家,联营及其他类型企业109家。全年新登记“三资”企业43家,累计登记502户,注册资金7.03亿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年末独资企业247家,合资企业187家,合作企业68家。

三、社会事业

(一)科技

坚持“科教兴区”战略,产学研相结合取得新进展,华东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武宁科技园区检测认证平台建设异军突起,已有25家科技企业落户园区,118家检测认证机构加盟检测认证平台。天地软件园被列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引进了思华科技、中信信息等70多家信息服务类企业,正在积极申报市级软件产业基地。建立了“上海市普陀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年内列入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2项;列入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4项;列入市种子资金项目6项;列入市专利二次开发项目3项。获得各项资金支持1335万元,同比增长30%。年内引进民营科技企业112户,注册资金达到2.59亿元,年末累计在册民营科技企业1796户,全年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1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数据为估算数)。

年内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累计达到120家。列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6项。积极支持和推进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8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认定,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3家。全年登记技术合同724份,合同成交额2.60亿元。年内完成专利申请1723件。

(二)教育

教育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加大对校舍改善、设施更新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启动校园安全网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和红外探测报警系统安装基本完成。校园信息网进一步完善,“校校通”教育专网总出口带宽提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依法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科普活动。

继续推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年内新建校园网20个,累计建成校园网76个。年末有小学30所,在校小学生2.75万人;中学32所,在校中学生3.71万人;幼儿园46所,在园儿童1.30万人。现有民办中小学1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九年义务制教育质量继续提高,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普及率98.90%。全区共有社区学校9所。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年内新增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94人,年内参加国际交流409人次。

(三)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以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为目标,全面落实创建达标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城区、建和谐家园”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创建工作和长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市民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曹杨新村街道、长寿路街道、长征镇和区中心医院分别在全国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评比中获得先进称号;“五好文明家庭”和各类文明家庭达71%以上。目前,全区建成市级文明小区233个,区级文明小区90个,市级文明单位72家,区级文明行业6个,全区已有84%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市、区两级文明小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