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以文明城区创建为契机,努力推动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上升至1676.55平方米,全区社区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14家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39万余册,全年图书流通量320万册次。全区现有影剧院、厅8个,全年共放映电影18万场次,观众64万人次,其中社区露天电影放映105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性文艺活动近3000场次,累计吸引100余万群众广泛参与。区图书馆首创的“图书漂流活动”以新颖形式和深刻内涵成为全市年度文化亮点,约有20家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上视、文汇报等对此进行了报道,对普陀文化品牌的树立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4.5万户,全年发行《新普陀报》52期,累计发行130万份。

(四)卫生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体系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医疗卫生管理,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强化医院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中心医院、人民医院在全市考核中名列前茅。加强疫情防治工作,以活鸡交易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为重点,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控,认真做好防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预案。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区食品、药品安全总体可控。第一轮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成效,真如镇、长征镇建成全国卫生镇。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执业诊所和企业医疗执业机构)113所。其中,各级各类医院(站、校、所)21所,个体诊所22家,企业医务室59家。年末全区卫生工作人员6733人,其中博士生84人、硕士生199人、本科生115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2.73%、15.70%、10.42%。全区卫生技术人员5412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6.31人。年末全区实有医院病床4456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5.19张,病床使用率99.10%。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完成诊疗总次数达70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0.12%,其中急诊抢救病人2.04万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5.55%;开设家庭病床5605张。区属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年内完成基建投资6709万元;年末区属医院拥有固定资产8.68亿元。市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预计达到79.42岁,男性77.11岁,女性81.77岁。

(五)体育

群众体育好戏连台、高潮迭起。业余训练、体教结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体育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普陀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年内共举办了17项大、中型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参与人数达31万余人次,举办项目之多、参与人数之广创我区历史新高。成功举办了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上海苏州河龙舟赛,并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创编的“绿色保健操”获得了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广泛开展“运动无限嘉年华十百千万”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完成第二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任务。成功举办了普陀区首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关爱弱势群体。完成普陀体育公园一期工程。

2005年由我区输送的40名运动员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十届全运会的15个项目比赛,获得了4块金牌、4块银牌和3块铜牌。除此之外,我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比赛中获得金牌13人次、银牌6人次、铜牌5人次。区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体育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体育彩票销售稳中有升,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4737万元。

(六)妇儿事业

不断加强区妇儿工委职能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通过协调相关部门,集中力量突破难点,确保本区“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全面达标。强化宣传,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专题讲座纳入区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课程体系。关注低收入、残疾妇女、孤老妇女等弱势妇女群体的权益保障,健全本区社会救助网络,2005年共为2千余名特困育龄妇女群体实施了免费妇科普查;为10位特困患病妇女提供了大病就医援助2万元。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结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实施,启动开展全区“万户家庭学法律”活动,促进法律知识进万家,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全年通过妇联系统的信访窗口共接待1728人次,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

(一)住宅建设

城区规划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住宅建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住宅施工面积582.4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39.81万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积165.96万平方米,完成公建配套施工面积61.59万平方米,公建配套竣工面积11.51万平方米。创建“四高”优秀小区5个,实施菜单式全装修试点住宅1974套。

旧区改造努力攻坚。完成居民动迁3518户,拆除旧里和农村老宅基25.6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建民村、九间头等重点改造地块的动迁工作,完成8个基地的动迁扫尾。加快建设和筹集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建成和筹集配套商品房面积共32.90万平方米。完成“平改坡”22.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整治115.10万平方米。

(二)市政建设

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积极配合做好中环线等市重大市政设施建设,全面开展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前期工作,部分站点建设已启动。岚皋南块和金迎排水系统建成使用。继续推进区内道路网络建设。认真开展道路排堵保畅工作。市政道路整修(含新铺设路面)63000多平方米,翻修彩道板54550平方米,新增加道路面积4.22万平方米。

(三)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治理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落实市、区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共绿地41公顷,实施武宁绿地、建民绿地、苏州河沿岸绿地等一批公共大型绿地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市容环境示范、规范和达标区域创建工作,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加强区域河道综合整治,完成9条河道基本消除黑臭任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桃浦工业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城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城区综合执法管理成效明显。拆除违法建筑10.78万平方米。全区环境网格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

全区工业锅炉数为56台,窖炉6座,全年耗煤量13.49万吨。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1867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排放废气总量为303582万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51%;烟尘排放量44.58吨,比去年同期下降35.18%。全年区域内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值0.080毫克/立方米,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为0.105毫克/立方米,比上年降低7.9%。建成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9座,新建公共厕所2座,完成改建公厕21座,全区生活类垃圾收集率达到70%以上,焚烧区域分类收集率达到100%。环卫设施调整及改造156件、清除暴露垃圾20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