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居住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实施住宅施工面积32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建成"四高优秀小区"5个,完成高架和景观道路沿线住宅"平改坡"工程66幢。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2平方米。

继续加快旧区改造步伐。全年拆除旧区房屋27.6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8044户,其中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面积18.5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7361户。

民政福利

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年末全区居委会有188个,村委会6个,其中:新建居委会4个,撤消居委会4个,撤消村委会2个。新建成"星光计划"老年活动室19个,达到33个。年末全区有养老机构21家,床位总数1626张。全区各街(镇)均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全年向低保对象发放生活救助金3187.09万元,向协保对象发放救助金433.79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239.28万元,发放教育救助金154.86万元。社会救助款通过邮局100%实现社会化发放。全年为支援灾区建设,募捐衣被283吨、学生课外读物5.9万本。

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发证3914对,其中外省市1043人;办理离婚登记发证855对。收养登记24人。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

我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基本完成地铁二号线西延伸工程的居民动迁和单位动迁工作,四座车站已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剑河路(虹桥路-延安西路)、天山路(中山西路-遵义路)、锦屏路(玉屏南路-长宁路)、新渔东路(安龙路-水城路)和凯旋路(长宁路-安化路)等一批道路相继竣工。凯旋排水泵站正式建成运行。

城区管理

城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目标。完成苏州河支流新泾港截污纳管后续工程109个污染源的截污;新泾港4段防汛抢险段改建工程竣工。完成新华路、平武路积水点改善工程。开展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建筑工程"质量月"活动,全区有63项工程入选市优质结构等称号,有7个停缓建工程项目实现复工;施工企业新资质就位率达到70%。完成《长宁区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

城区信息化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有线宽带双向改造完成7万余户,累计完成19万户,全区宽带已全覆盖。区公务网建设按原定方案实施,已完成机关在院外36个部门和街道、镇的光缆铺设,总长度60余公里,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教育系统70所中小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校园网完成50%,电脑配备提前达到市教委规定的人机比例。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电子政务加快建设,"上海长宁"门户网站完成验收,全年网站面浏览量累计达12.98万人次,网站总访问量20.05万人次。发布长宁要闻4121条,日均9条。网上办事栏目中313张表格下载共13213次,网上咨询共49件,网上回复20件。通过门户网站共收到区长信箱信件183封,网上投诉信件146封。十个街道镇全部建立了独立网站。社会保障卡发放44.06万张。22个居委会通过信息化特色小区建设验收。其中17个小区建立居委会网站,另外5个小区设立了电子公告屏或公益网校。

区公务管理平台已形成框架。现已开发并投入使用的有各类文件流转审批、档案的集中式存储管理、各类信息发布与浏览、主要业务流管理。机关大院内13个政府部门公务平台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

城区绿化

全年新增公共绿地20.07万平方米,其中,2.2万平方米的新泾公园和3万平方米的天原河滨花园一期工程年内竣工;全年引进种植大树2011棵。年末人均公共绿地为5.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

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环境保护长效管理,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内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完成43台(眼)燃煤炉清洁能源改造目标;完成10家污染源企业(车间)拔点治理;创建江苏街道为无燃煤街道;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新建项目污染源控制。全区削减用煤量21134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到1690/年;烟尘排放量削减到295吨/年,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年内共清理各类垃圾34.54万吨,清扫道路总长148.74公里,面积356.56万平方米,建成万航渡路码头、双流路和努力村中转站生活垃圾电子地衡计量系统。新建小型生活垃圾压缩站4座,新建改建公厕7座。更新环卫专业车17辆。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涉及各项经济指标价值量及增减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计划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