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双高战略,构建和谐静安,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工作目标,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达到了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区域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得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13.7%;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比重达86.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宾馆会展旅游业和文化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作用凸显,全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专业服务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宾馆会展旅游业增加值和文化生活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5%、18.3%、12.5%、9.6%和10.8%。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区级财政收入34.62亿元,增长12.2%。在全区税收总收入中,增值税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营业税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5%;企业所得税10.05亿元,增长29.4%;涉外企业所得税10.02亿元,增长90.5%;个人所得税15.74亿元,增长9.4%;房产税3.59亿元,增长32.2%。

全年区级财政支出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8.53亿元,增长11.4%;挖潜改造支出6.58亿元,增长14.8%;城市维护支出3.71亿元,增长12.5%;科学事业支出367万元,增长10.2%;教育支出6.77亿元,增长9%;卫生支出9990万元,增长11.7%;文体广播支出3323万元,增长17.6%;行政管理支出1.62亿元,增长11.1%;公检法支出2.64亿元,增长11.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575万元,增长17.7%。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迅速。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宾馆会展旅游业和文化生活服务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0.21亿元,占全区增加值比重为82.6%;实现地方税收收入28.58亿元,占全区地方税收收入比重达到92.3%。

现代服务业中的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等五大支柱产业企业全年新增763户,注册资金13.79亿元,新增地方税收2.29亿元,引进企业的项目质量与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楼宇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全区80幢重点楼宇实现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快速提升,至2006年已占全区总税收的51.2%,其中9幢商务楼宇税收收入超过亿元,恒隆广场、中华企业大厦、中信泰富广场税收分别以7.2亿元、5.7亿元和4.9亿元排名前3位。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以提升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为重点,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全年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9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5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穿的商品零售额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用的商品零售额57.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商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静安南京路商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年内,完成了王家沙商圈节点改造和业态更新,静安南京路沿线35开间门店的商业功能升级换代。梅龙镇、中信泰富、恒隆、九百城市广场、金鹰国际五大商厦调整和引进品牌121个,调整面积约9781平方米。MARTINI(马天尼)等5个国际著名品牌在静安南京路开设了旗舰店。《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以“如何使静安南京路成为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之一”为主题旨在塑造“国际静安”形象。至年末,静安南京路汇集各类知名品牌1200多个,其中国际品牌550多个,国际顶级和一线品牌35个,上海静安区已经成为全球顶级时尚品牌在中国大陆旗舰店的汇聚地。

专业服务业

专业服务业领跑静安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法律咨询业、广告业、金融业、投资与管理咨询业、会计与审计业、研发与设计业等专业服务业已成为本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中的龙头产业。全年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营业收入达到13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地方税收收入达到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22.7%。年内,7家境外企业代表处正式在区内注册成立了公司。

房地产业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2.28亿元,比上年略增0.2%,基本持平;实现增加值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区级税收收入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5.9%。按照“双高”区建设要求,房地产开发品质不断提高。年内,完成了国际丽都、静安艺阁、中凯城市之光西区三个项目“四高”优秀小区的创建。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商品房预售1030套,比上年下降46.1%;预售面积20.6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预售金额48.94亿元,比上年下降9.5%。商品房销售780套,比上年增长13.4%;销售面积11.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7%;销售金额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全年存量房成交3392套,比上年下降26.1%;成交面积37.8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8%;成交金额58.57亿元,比上年下降26.1%。

宾馆会展旅游业

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星级旅游饭店有19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家,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6家。建筑总面积58.8万平方米。客房5457间,床位8214张。旅行社达6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4家,国内旅行社54家。社会旅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年内全区有社会旅馆83家,客房3422间,床位5099张。年内完成了2家宾馆的升星工作,上海延安饭店已正式批准为驻沪部队首家高星级酒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成为全国首批上海首家荣膺白金五星的酒店。全区28家社会旅馆被授予规范服务达标单位。

大力发展都市特色旅游,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全区宾馆、会展和旅行社营业收入总额达5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接待中外游客15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67.8%,旅游星级饭店平均房价达939.4元,比上年增长2.2%,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上缴国家税收1.77亿元,增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