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增幅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投资52.28亿元,增长0.2%;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5.91亿元,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效控制,重大重点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较好地保持一致。 重大工程与市政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年内相继完成各项重大项目和实事工程。静安南京路地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至年末,明园大厦项目竣工;恒隆广场二期、航站楼配套工程和越洋国际广场酒店部分实现结构封顶;东海广场一期改建工程、鼎固大厦、会德丰广场等项目施工进展平稳;嘉里二期、4507、688基地等主体大项目开工建设前期准备正抓紧进行。加大协调处置力度,停待建项目有序推进。全区在建项目48个,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其中商办面积达90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区域道路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3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29条。城市道路总长度62.75公里,道路面积123.21万平方米。年内,市政重大项目轨道交通M7线静安寺车站完成主体工程,昌平路车站实现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华山路绿地、苏州河“W”绿地(一期)防汛墙改造建设,建成绿化面积9600平方米。静安南京路、华山路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静安南京路沿线电力线全部入地。50万伏静安世博变电站实现开工建设。新昌平泵站和苏州河调蓄池建设完成土建工程。武定路(江宁路-西康路)等3个路段下水道低标扩容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万航渡路、常德路、新闸路等道路辟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地下空间和民防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区管理取得新突破。年内,建成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并投入使用。完成曹家渡街道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创建和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等6条道路景观整治,道路总长约5100米。建筑业市场和建筑工地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区内停车场(库)、非机动车停放、公共交通和各类交通设施等管理得到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防台防汛、抗险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住宅建设与旧区改造 住宅建设与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区现有居住房屋面积819.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4平方米。全年住宅施工面积72.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8.5%;新开工面积4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9%;发放新建住宅交付许可证面积总计1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新建住宅累积完成绿地面积57164.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5%。 年内,完成6幅地块的动迁,轨道交通M7线昌平路车站、苏州河“W”绿地二期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动迁工作提前完成,大中里、金城别墅等8幅地块动迁进展平稳,政府土地储备和老年健康中心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动迁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拆除房屋建筑面积9.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3.2%;动迁居民2253户,比上年增长162.6%;动迁单位55家,比上年增长12.2%。整治与保护并举,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年内,完成静安寺街道整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6个旧式里弄住宅小区房屋整治面积共21万平方米,其中保护建筑约1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604户。11个高层住宅小区21幢大楼外立面及大堂综合整治全部竣工,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942户。至年末,全区旧大楼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累计面积48.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500户。巨鹿路等三处平改坡综合改造项目全面完成。1万户老式住宅公用卫生间独用改造全面完成。对8个地块2.2万平方米旧住房进行改造性大修。长期困扰居民的“急、难、愁”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 环境整治和保护 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第三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建成绿色单位13家。年内,完成了梅龙镇广场裙房屋顶冷却塔和厨房排风等“金三角”地区商务楼固定源噪声的达标治理。建立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体系。无燃煤区和扬尘污染控制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完成昌化、武西两个标准化菜场建设,使主要路段和重点地区的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全区17个小区、18幢大楼以及14条道路沿线9021台室外空调机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征收超标排污费66.6万元;组织环境监理1100批次,参加3857人次,监理单位2012户次;受理与处理环境污染纠纷456件;处理违法案件18件,处罚金额1.9万元;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行为24件,处罚金额4.17万元。 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水平,优良等级天数328天,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占89.9%,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0.0805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0.057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0.068mg/m3,区域降尘量平均值达到7.6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降低0.23吨/平方公里?月,道路降尘量平均值为14.8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降低1.25吨/平方公里?月,低于全市平均值。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7.3分贝,比上年降低0.4分贝,达到二类功能区标准。年内,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影响报告表309件。完成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工作和机动车尾气监测任务。 城市绿化 大力推进城区景观建设,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各类绿化建设3.85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公共绿地1.03万平方米,建成专用绿地2.15万平方米,建成屋顶绿化0.68万平方米。年内完成了12个综合整治绿化配套项目和凤凰苑、静鼎安邦等小区街面化建设以及105个老式小区绿化环境整治工作。全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5.9%提高到1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0.92平方米提高到0.94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24万平方米。“绿色单位”创建成效显著。至年末,全区绿化合格单位50家,花园单位15家,园林式小区23个。“绿肺、绿带、绿群、绿片、绿线”五绿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GIS绿化地理信息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四、社会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与人才 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工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年区级财政用于科学事业费的支出达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年信息服务业技工贸收入比上年增长23%,科技企业孵化器技工贸收入比上年增长3.5倍,8户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市科技企业百强行列。年内,引进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业企业6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户。13家单位的12项科技成果获得上海市静安区第九届区科技创新奖。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14份,实现技术合同交易8.2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新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软件企业5家,完成国家和市级产业化科技项目38项,14个项目入围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835件,比上年增长38%,其中发明专利229件,比上年增长27%。年内新建市级科普示范街道2家,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单位1家,市级科普示范商业企业1家。55台电子科普宣传屏深入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使科学知识在全区得到更好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