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宁区统计局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全年完成增加值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增加值比重为0.1%;第二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7.3%,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8.8%,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5亿元,增长14.9%,占增加值的比重为81.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年财政收入完成30.9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区级财政收入21.38亿元,增长57.6%。其中:增值税1.7亿元,增长27.5%,营业税9.7亿元,增长68.3%,房产税1.67亿元,增长96.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4.87亿元,比上年增长39.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更新改造投资1.78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基本建设投资3.0亿元;商品房投资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全区固定资产的比重为88.4%。 产业发展 根据我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细分的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长宁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长宁区信息咨询服务业规划纲要》、《长宁区金融(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社会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会展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房屋租赁业发展规划纲要》等7个分规划,大大推进了长宁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2年我区现代服务业税收收入已占区级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便服、套装"为主的服装服饰业已被市计委等部门认定为长宁区"一区一品"特色行业。"一区一品"在招商引资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区40个产业开发重点项目总体进展顺利。9个开发建设的商务办公楼重点项目中2个竣工,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5个项目在建,在建面积31.83万平方米;6个可供招商的商务办公楼重点项目完成招商面积8.02万平方米,租售率达72%(含企业自用面积1.2万平方米),7个商场、市场开发重点项目中已有3个开业,开业面积达10万平方米;18个工业、科技产品开发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3亿元。 产业布局 三大经济组团建设进一步得到推进。临空经济园区已启动了"三年打开,五年建成"的开发计划,为临空经济园区新一轮开发奠定了基础。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虹桥上海城A、B楼、万都中心大厦已对外招商与营业,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兆丰大厦、华美达广场先后建成,同时功能性项目长峰商城、新时空国际广场、康宁广场正在开工建设中。我区基本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科技产业园区。东部的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区已被市科委批准认定市级多媒体产业园;中部的长宁信息园已被市计委、信息办认定为"市级软件产业基地";西部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被市科委授予为"市级科技园区"。 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830.2万元,比上年下降40.0%,其中种植业624.03万元,下降16.2%;畜牧业1206.17万元,下降47.7%。排灌系统得到改进和完善,年末农机总动力为0.17万千瓦。年末耕地面积65.4公顷,比上年减少了19.93公顷。 工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0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区增加值比重的15.7%;实现工业总产值44.03亿元,增长7.5%;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3.6亿元,增长8.1%;全年工业产销率达到99%。 临空经济园区全年共引进企业316家,注册资本达到7.76亿元,其中当年引进的企业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18家。 商业 全年完成商业增加值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6.22亿元,占20.0%;穿的商品零售额22.35亿元,占27.5%;用的商品零售额42.31亿元,占52.1%;烧的商品零售额0.29亿元,占0.4%。 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66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40个,农副产品综合市场10个,工业消费品市场12个,其它各类市场4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46亿元。 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增加值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商务楼宇建设重点推进,房地产开发态势良好。伦敦广场和百宁兆丰广场年内竣工。新宁购物中心和虹桥上海城年内开张。全年商品房预售许可73件,面积124万平方米。房地产二三级市场成交各类房屋18695套,建筑面积192.95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16.5亿元。土地招标工作继续推进,完成邀标、公开招标供地3幅(面积5.94万平方米)。完成区批建设用地37幅,63.68万平方米。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合同104件,实现土地出让金20315万元,区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19116万元。 旅游业 全区国内旅行社37家,国际旅行社4家,全年组团人数65.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2%;接待人数5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9%;旅行社营业收入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全区宾馆(饭店)38家,全年营业收入1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1%;接待人数151.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0%。 金融业 区域内工商银行等7家主要商业银行在我区的分支机构、网点数达77家,营业面积3.9万平方米。年末存款余额352.55亿元,当年新增63.77亿元;贷款余额276.74亿元,当年新增51.06亿元。 二、改革开放 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改革 区国有经营性资产11.08亿元,保值增值率103.4%,实施国有资产重组和有序流动,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全区公有资产产权转让13452.6万元,其中国有资产退出10051.6万元,集体资产退出3400万元。全区1951个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实现了市场化,其中国有企业1180人,集体企业771人。 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全区50个企业完成了资产运营新一轮改革;25个企业的党、工、团管理关系实现了社会化,其中国有企业7家,集体企业18家。 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非常设机构得到了清理和精简,撤销了61个非常设机构;12个非常设机构改为实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2个非常设机构作为部门内设机构;6个非常设机构合并为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