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人才引进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第二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出成果,全年全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31人。公务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公开招录公务员19名。规范区内事业单位招聘行为,清理区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工作。年内,27个事业单位考试聘用57人,撤销事业单位14家,核减人员编制173个。 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6.77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6%。 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3-6岁儿童入园(班)率均达到100%。至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5所、小学13所,普通中学15所,职业学校1所,业大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总数34952人。其中,托儿所学生382人,幼儿园学生4002人,小学生9129人,中学生17254人,职校学生2580人,业余大学学生1935人,特殊教育学生52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89.6%,比上年提高1.9百分点。 “四名工程”建设取得成效,教育整体水平处于全市前列。高考(大专、本科)平均成绩均居全市第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连续处于全市最低水平。教育科研日趋活跃,“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年内,静安区被上海市教委确定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整体改革试验区”和教育规范收费优秀达标区,区教育学院被命名为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11位教师获上海市教育教学大奖赛一等以上奖项。平稳推进教学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静教附校、七一中学等转制学校的办学体制调整。 构筑终生教育机制,学习型城区建设不断推进。至年末,全区社会力量办学95所,就读人数13.19万人,比上年增长46.9%。组织出版上海市第一批11本市民学习读本,206610人次参加社区学院教学培训和群众活动。南西街道和静安寺街道成为上海社区教育实验街道。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达1249.74万元,较上年增长26.6%。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3个。区级图书馆1个,接待读者59.59万人次、参与公益讲座8385人次。区内共有电影院、剧场11个,接待观众382万人次,放映(演出数)8267场次。 社区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文化设施总面积6.14万平方米。全区建有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个街道文化站。78个社区活动室达标。静安寺和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华山路戏剧大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迦梨陀娑、哥尔多尼等著名戏剧家的雕像相继落成。同乐坊文化时尚社区开发工程按时竣工。 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区拥有集邮、摄影、书画、舞蹈、合唱、戏剧等各类群文团队480余支。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228场次,逾16万人参加。区内有线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3.5小时。《静安时报》全年出版92期,平均印数3.2万份/期。年内,回收出租经营场地用于公益阵地面积1018平方米。 社区群众文化彰显特色。“围绕中心工作”的主旋律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场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之旅、“文艺团队”的团队文化、“服务楼宇经济”的楼宇文化和“活体雕塑”的街景文化丰富多彩。年内,成功举办了“中国颂”庆祝建国57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广场音乐会、“百书书法卷颂长征”创作活动、第四届PARAMOUNT静安艺术节---“墨西哥文化进社区”、“魅力静安——商务楼宇文化月”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市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取得预期成果。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项目奖以及群众文化创作类奖项62个。至年末,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05次,参与人次245282。 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全年检查各类经营场所4852家次,立案处罚129起,收缴各类非法光盘(图书出版物)等物品219637件。 文化执法“组合拳”在营业性演出市场业内产生“共震”效应,网吧继续保持基本没有未成年人进入的良好态势,全区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卫生 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99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7%。 至年末,区内共有卫生机构104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21家,内设医疗机构35家,民营医疗机构48家(其中个体诊所17家)。各级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528张,医生2576人。年内,新审批民办医疗机构6家,个体诊所1家。年内,全区35名临床医生获得全科医师技术职称。 加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督力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常住人口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97.71/10万,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年内,完成了21家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分级监管和279户大中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量化等级管理评比工作。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7次国内外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依法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监督,全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11186人次,监督检查5744户次。全年开展食品、化妆品监督检查4196户次,处罚违法单位516次,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144.42万元;受理违法药品经营企业立案82件,处罚106户次,查处罚没金额180.1万元。全年食品、食具及药品抽检3044件,合格率83%;完成2791户食品经营单位换证工作;全区73个居委会实行食品药品网络化监管,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到居民家门口。 健康城区建设扎实推进。至年末,区内健康楼宇创建单位50个,健康城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深化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调整,区老年医院完成过渡搬迁,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址改建工程进度加快,区老年健康中心和区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调整和机制转换加快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社区安全诊断报告、既往工作阶段性评估。年内,建设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至年末,全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财政用于体育事业的支出达149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成功举办了以“运动、青春、时尚”为主题的第三届商务楼宇运动会、2006年上海静安世界杯攀岩比赛。“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健身跑,获得“上海国际体育竞赛特色奖”。2006年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机能活动,重症人员参奥创造了亚洲第一。静安区体育局被国家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被市体育局评为区县体育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奖和夏季游泳场所开放服务指导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