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住宅建设与旧区改造 住宅建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区现有居住房屋面积807.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6.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8平方米。全年住宅施工面积140.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2.4%;住宅竣工面积47.85万平方米,下降50.4%;新开工面积20.24万平方米,下降14.8%。 旧区改造突出重点,动拆迁保持合理规模。至年末,全区共拆除房屋建筑面积4.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1%。动迁居民858户,比上年增长5.8%;动迁单位49家,比上年下降19.7%。 整治与保护并举,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平改坡”工程31.17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平改坡”任务;完成23个旧式里弄住宅小区房屋与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四和花园、江宁大楼等11幢大楼18万平方米大楼外立面、大堂和22台电梯实施了综合整治;沿街空调室外机整治12685台;一街多点综合整治面积16.9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881户;整治老式住宅楼公用部位和厨房1.1万户。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力度加大。至年末,全区拥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8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保护保留建筑总量154.99万平方米。年内成功举行了“繁华静处的老房子----上海静安历史文化风貌区摄影画册续集”的首发仪式。 环境整治和保护 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年内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以上;区域降尘平均值达到7.83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24.5%;道路降尘平均值为13.55吨/平方公里,下降38.2%。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1分贝,噪声控制达标覆盖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以“一流、优美、舒适”为发展目标,美化城区市容环境,构建和谐城区。全年完成区内威海路、茂名北路、陕西路(北京西路---长乐路)、铜仁路、大沽路为重点的6条道路以店招店牌和户外广告管理为重点的沿街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使其成为景观道路整治“样板路”;南京西路街道整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年内,改建垃圾箱(房)170只、倒粪站46座;完成中凯和鲜乐两家标准化菜场建设,使主要路段和重点地区的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年内建成区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站,区环境监察支队通过国家一级标准化建设验收,区环境监测站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监督评审。 城市绿化 以“迎世博,创优美环境”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区景观建设,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各类绿化建设4.33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公共绿地1.04万平方米,建成专用绿地2.09万平方米,建成屋顶绿化1.2万平方米。调整公园绿地1.54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7.98万株。年内完成了7个新建项目的绿化街面化建设和36个旧式居住小区的绿化环境整治。全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5.2%提高到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0.85平方米提高到0.92平方米。“绿色单位”创建成效显著。年内,全区共创建绿色单位34家。其中,市级绿色小区1家,市级绿色学校2所。 四、社会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与人才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区级财政用于科学事业费的支出达333.07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年内引进科技型企业200家,全区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14.5亿元,其中10户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市科技企业百强行列。上海文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授予“上海市静安区科技进步型企业”称号。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701份,实现技术合同交易2.45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各类科技项目38项。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605件,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发明专利180件,比上年增长73%。年内新建1个科普教育基地、5个市级科普示范单位、2个市级科技特色学校。17台电子科普宣传屏安放在社区不同地点,使科学知识在全区得到更好普及。 引进优秀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年全区引进各类人才74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6人、硕士34人。 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达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9%。 积极调整教育布局,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3-6岁儿童入园(班)率均达到100%。至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5所,小学13所,普通中学16所,职业学校1所,业大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总数41046人,其中,幼儿园学生4245人,小学生9153人,中学生19363人,职校学生2124人,业余大学学生6094人,特殊教育学生6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8%,普通高校录取率87.7%。 “四名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年内,4位教师被命名为区教育系统名师,3位教师获得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24位教师被命名为区青年教育名星。年内市西中学和华模中学分别被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西中学“数学学科”、“育才中学”“语文学科”等9个中小幼教研组被命名为区内首批名学科。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城区建设不断推进。南西和曹家渡社区学院学院正式启用。区教育局获得“全国十城市全民终身学习周上海开幕式专场活动”突出贡献奖。至年末,全区社会力量办学90所,就读人数8.98万人,比上年增长50%。 文化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达98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9%。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3个;区级图书馆1个,接待读者49.7万人次、参与公益讲座6200人次;区内共有电影院、影剧场11个,接待观众143万人次,放映(演出数)达1.57万场次。区内有线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3.5小时。《静安时报》全年出版77期,平均印数3.5万份/期。 社区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文化设施总面积5.77万平方米。全区有4个社区文化中心、5个街道文化站,78个社区活动达标室。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全区拥有集邮、摄影、书画、舞蹈、合唱、戏剧等各类群文团队400余支。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8场次,参加人数11.7万人次,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三届PARAMOUNT静安文化艺术周---社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等大型文化活动。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名人文化。年内,“四明邨----文化名人邨”、张爱玲故居、阮玲玉、来楚生故居揭牌,以“百乐门”文化品牌为龙头,组建了百乐门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百乐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全年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32万个,立案处罚257件,没收各类非法光盘(图书出版物)10.18万张(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