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

2006.2.26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本区实际,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沉着应对困难挑战,全力突破瓶颈制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达到了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8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综合服务功能继续提升。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达1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23亿元,增长16%,比重达84.1%。商业、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支柱产业作用明显。全年商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3.2%、28%和10.3%。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30.85亿元,增长31.8%,增幅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全区税收总收入中,增值税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营业税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企业所得税7.52亿元,增长21.3%;涉外企业所得税5.07亿元,增长44.7%;个人所得税14.44亿元,增长21.5%;房产税2.72亿元,增长32.4%。

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9.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7.66亿元,增长8.98%;企业更新改造支出5.73亿元,增长17.9%;城市维护支出3.3亿元,增长28.2%;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7.42亿元,增长14.5%;行政管理支出1.46亿元,增长27.7%;公检法支出2.37亿元,增长11.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4735万元,增长13.1%。其他支出9.57亿元,增长84.9%。

现代商业

商业企业以提升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为重点,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业增加值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市场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6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消费品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46.4亿元,增长34.9%;穿的商品零售额38.5亿元,比上年下降5.3%;用的商品零售额53.8亿元,比上年增长4.1%。至年末,全区商业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

静安南京路地区商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国际品牌高度集聚。作为上海商业国际化制高点的梅龙镇、中信泰富、恒隆、九百城市广场等四大广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年末沿线入驻的国际品牌达800多个,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7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4%。年内,完成静安南京路沿街门店的商业功能升级换代,日本的无印良品、美国的锐步、欧米茄全球最大的旗舰店、可口可乐中国首家旗舰店等彰显个性、文化、时尚特征的品牌相继落户静安南京路。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9亿元,增长16.7%,占全区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28.5%;实现营业收入147.9亿元,增长45.8%。

全年新增现代服务业企业386个,引进企业注册资金8.53亿元。以专业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业、投资咨询业和文化娱乐业五个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9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其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中国总部和辉瑞制药研发中心、摩根斯坦利中国投资公司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年内入驻区内。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加值8.47亿元,比上年增长8.9%。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2.2亿元,比上年增长8.2%;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区级财政收入达到9.97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0.1%。按照“双高”区建设要求,房地产开发品质不断提高,特别是住宅用房的开发在规划和设计理念上逐步形成了静安特色的高端物业。全年商品房预售1909套,比上年下降63.5%;预售面积26.4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6.2%;预售金额54.08亿元,比上年下降24.2%。商品房销售688套,下降52.6%;销售面积8.51万平方米,下降51.7%;销售金额9.92亿元,下降50.8%。全年存量房成交4590套,下降20.5%;成交面积6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6%;成交金额79.26亿元,增长21.6%。

楼宇经济增势强劲,成为吸引总部经济发展的磁场。至年末,全区11幢楼宇税收收入超亿元,其中,排名前3位的恒隆广场、中华企业大厦、中信泰富广场税收分别达到5.6亿元、4.3亿元和3.5亿元,50幢重点楼宇的税收收入占全区总税收的52.6%。

“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突破。区属房地产公司在区外开发房地产项目成效显著,年内完成对区地产集团、锦迪公司、城建配套公司、兴海公司四个“走出去”项目的审批,占地面积49.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34万平方米。

工业与都市型园区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工业“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4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创意产业蓬勃兴起,都市园区注入新内涵。各类商务楼宇特别是利用老厂房所兴建的一批都市产业园区,汇集大量生产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企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激活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活力。全年都市工业园区的销售(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了86%,企业上缴税收增长1.04倍。年末,全区有12个都市工业园区,建筑面积达8.28万平方米。现代产业大厦、明圭与窗钩园区、同乐坊分别被市经委授牌并命名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园”、“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传媒文化园”、“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同乐坊”。

旅游业

旅游基础实施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旅游星级饭店已达2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家,四星级饭店4家,三星级饭店6家,二星级饭店7家。建筑总面积60.73万平方米,客房5714间,床位8612张;旅行社达6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4家,国内旅行社52家;社会旅馆成为旅游企业队伍的新成员,年内全区有社会旅馆73家,客房2964间,床位5625张。年内完成了云峰大饭店、上海锦康酒店的评星工作和上海宾馆的升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