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 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达6754.76万元,比上年增长5.6%。 至年末,区内共有卫生机构120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8家,民营医疗机构21家,个体18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508张,医生2514人。社会力量办医取得新进展,年内,新审批民办医疗机构4家,个体诊所2家。 依法开展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4848人次,监督检查2866户次。全年食品采样519件,合格率81.5%,食品监督4335户次。全区常住人口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10.19/10万,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管理,全年受理违法案件202起,立案105件,涉案金额124.37万元,没收货值11.21万元。 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健康社区示范点”、“健康单位”、“健康小区”与“健康家庭”创建率均为各市之首。年内,完成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面积配置和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静安区被国家卫生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财政用于体育事业的支出达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 突出重点,培育特色项目出成效。全年区内共向市运动队输送各类运动员58.5名。年内,击剑、排球、游泳、射击四个项目正式被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亚洲水球锦标赛和亚洲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上,区内输送的运动员分别获得集体和个人4项冠军;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区培养的40名运动员出征上海代表团取得三枚金牌五枚银牌七枚铜牌。年内,确定育才中学、华模中学等5所学校为静安特色体育学校。 倡导科学健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商务楼宇运动会和首届星级宾馆运动会、全区乒乓球单打排名赛、上海市第十七届木兰拳比赛、2005上海静安世界杯攀岩比赛、“东丽杯”国际马拉松赛健身跑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年内各街道身体素质测试站对全区范围内的2512名市民和900多名公务员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 引进社会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年内,已与六家体育服务业企业签约,其中两家已在年内开业;体育馆改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应用建设继续推进。全年新建信息化项目24个。其中基础数据库2个,MIS系统11个,GIS系统3个,部门专业网站8个。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集约化建设成效显著。年内全区基本建成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和基本单位基础数据库。 门户网站运行良好。全年网站首页访问量为900次/天,网站点击数达到平均每天9.11万次,已有栏目806个,实行网上办事事项667项,公布各类信息达1.5万条。全年门户网站收到网上咨询1070件,网上信访1049件,按时办理率均为90%以上。网上办事取得实质性进展,年内6个部门105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在线受理、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全年共办结事项346件。 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深化。全年全区公开政府信息645条,其中主动公开信息616条,依申请公开信息29条。全年受理依申请公开信息184件,主要涉及房屋动拆迁、城市规划和劳动保障方面。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页面访问总量达23.39万人次,接受市民各类咨询7269人次。信息公开逐步向社区延伸。年内在全区5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社区查阅点。 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稳步推进。全年完成社保卡发放7294份,完成补、换卡6851份,发放高中学生学籍卡1772份,完成70岁以上老人发放社保卡(附卡)9375份。办理“市民信箱”1100个。居住证制度全面推广,全年向来沪人员发放居住证1.41万张,其中临时居住证1.33万张,居住证830张。 信息化知识不断普及。全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化知识讲座和专题培训40多场,培训人数达1229人次。 精神文明建设 城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年内,区内有5个街道建成市文明社区,实现了文明社区全覆盖。至年末,全区共建成市级文明小区61个,区级文明小区15个,市级文明单位53个,市级文明示范标志区域2个,区级文明单位233个,区级文明行业8个,规范服务达标行业1个。 五、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4.49(按原口径)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万人,流动人口3.66万人。全年出生人数1382人,出生率为4.41‰,死亡人口2734人,死亡率为8.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2‰。区域人口密度为4.53万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9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89.3%。 劳动就业 健全就业责任体系,积极促进就业。全年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6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293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缓解开业场地缺、资金少、能力弱等瓶颈问题。全年受理开业贷款申请63笔,实际放贷41笔计286万元,新开发石二、曹家渡两个创业园区分区,新增面积1970平方米。至年末,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1010家,从业人员9535人;公益性劳动组织11家,从业人员1882家。加强培训管理,积极开发中高层次职业培训项目,全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22万人次,其中,中高层次培训占71%。加强万人就业项目长效管理,积极开发静安就业项目。至年末,全区万人就业项目从业人员达1171人,其中就业项目14个,从业人员946人。职业介绍模式不断转变,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初步形成了总服务台、个人自助求职区、查询区、预约式职业指导区等一系列职业介绍新模式。全年举办小型代理招聘71场,职业介绍成功2822人次。开展“双困”人员就业援助,年内全区533名经认定的“双困”人员得到提前安置,年末实际安置人数达747人。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区内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373张,共收养老人293人。年内,为1069户家庭安装了无障碍设施,其中残疾人567户,老年人502户。福利彩票销售稳步上升。全年福利彩票销售285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分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32.71万元,捐衣被18.5万件。年末,全区有14.4万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金额2072.9万元,其中有2.32万人次的协保人员享受到生活困难补助,发放金额326.8万元;有0.43万人次享受政府临时补助和医疗救助,发放金额237.73万元;有2.7万人次享受春节、元旦社会化帮困,发放金额631万元。年内,建成4个残疾人日托机构、1个社区康复训练站,成立了“静安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暨静安区社区康复培训基地,共培训残疾康复人员21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