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1998-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3)
区域科技优势明显。2002年末,区域内共有全日制高等院校10所,科研院所10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51户,区级高新技术企业55户。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2002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4项,其中40项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认定;新增国家级火炬项目6项;新增上海市科技产业化火炬项目6项。全年共审批各类科技企业384家,吸纳注册资金16.8亿元。区域内有12家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市科技企业百强行列。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比上年增长10%。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区域内全年共申请专利3679项,其中发明专利1216项,实用新型专利667项,外观设计专利1796项;职务发明3242项。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全年举办科普讲座16场,参与者4100人次;开展科普志愿者进社区活动36次,参与者10.6万人次;设立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41家。 教育 五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坚持三个面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五年累计18.56亿元,从1997年的2.55亿元增长为2002年的4.59亿元,年均增长12.45%。 积极调整区域内教育资源布局,新建了位育高级寄宿制中学等一批高标准学校。五年来,先后撤点学校26所,合并学校9所,迁建学校5所,改造扩建7所,扩建校舍面积5.2万平方米。 基础教育水平继续提高。五年来,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继续保持100%。2002年,全区共有小学47所,在校学生33168人;中学54所,在校学生62060人;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5450人。高中阶段教育招收新生6534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3-6岁儿童入园(班)率100%。 成人教育全面发展。2002年,全区共有成人学校137所,在校学生26万人,较上年增长20%。 文化 五年来,我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五年累计1982万元,从1997年的315万元增长为2002年的559万元,年均增长12.14%。2002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1个,图书馆2个,全年接待73万人次(不含上海图书馆);电影院、影剧场5个,全年观众达51万人次。徐汇有线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3.5小时;徐汇报平均印数4.3万份/期。 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2002年有112个居委社区活动室达标。建成上海市文化馆徐汇分馆,各街道、镇居委会图书馆普及率达100%。全区建成广场文化活动点12个,全区街道、镇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全区共有集邮、摄影、书画等群文团队1600余支。2002年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次,观众达5万人次。 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力度。2002年审核娱乐场所188家,审批书店231家,审核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9家;出动文化稽查人员2975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523次,立案处罚558件。 卫生 五年来,我区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徐汇区中心医院病房大楼建设及多所医院布局调整工作。区级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五年累计4.19亿元,其中2002年支出6071.50万元。 2002年末,区域内共有卫生机构267个,其中医院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医院床位10085张,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社会力量办医取得新进展,年内共审批9家民办医疗机构,2家个体诊所。 食品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全年食品采样1400件,合格率92%,食品监督15605户次,全区常住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42/10万。 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管理,2002年查处违法经营行为152起,涉案金额115万元。 体育 五年来,我区体育事业兴旺发展。区级财政用于体育事业费的支出五年累计2663万元,从1997年的459万元增长为2002年的715万元,年均增长9.25%。 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五年来,在国内外赛事中,本区运动员有55人次夺得38项冠军,37人次夺得27项亚军,15人次夺得13项季军。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姚明、李娜、诸韵颖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7万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到100%。2002年建成社区健身苑3个、市民体质监测站5个,居委健身点20个,健身路径23条。 五、域信息化 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区级财政近两年用于信息化事业的支出达1104万元。完成徐汇区光纤网一期工程建设,以及向全区12个工商所及13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延伸工程,共铺设光缆107公里,基本完成了政府机关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互联。 电子政务 积极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先后建设徐汇政务信息网,开通了以信息发布、公文流转、决策支持三个应用系统为主的政府内部信息系统,成功开发了"上海徐汇"、"徐汇社区"、"徐汇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一批应用系统,建成的"徐汇区市民咨询服务(呼叫)中心"集网站、电话、传真、E~Mail及办公于一体,至2002年末,共受理市民各类咨询25000人次。 电子商务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区自1998年被市政府确定为电子商务示范区以来,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在徐家汇商圈等地区大力推广电子消费卡应用。2002年,我区开始实施"楼楼通"工程,通过光纤互连,促进商务楼宇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带动地区信息化发展,已签署28幢商务楼宇的接入协议。 社会公共信息服务 努力强化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截止2002年底,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62万余张,规划实施了覆盖区内112所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实现全区365个居委会局域网和区光纤网的连接。 六、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速度继续降低。200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884418人,比上年增长9266人,增幅为1.06%,男女比例为1.02:1。区域人口密度为16151人/平方公里。低生育水平得到保持。全区全年出生人口为3762人,人口出生率为4.28‰,死亡人口5754人,死亡率为6.54‰,自然增长率为-2.27‰。 劳动就业 就业形势维持稳定。2002年末区属单位从业人员82994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503人和70491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高达84.94%。年末区属单位职工人数66655人,比上年增长5.2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3074人,处于调控范围内。再就业工程成绩斐然,全年净增劳动就业岗位1.54万个。2000~2002年我区累计净增就业岗位3.9万个。近两年来共建立"4050"基地90个,其中培训基地15个,开发"4050"项目87个。2002年末,"4050"项目在岗人员2451人。启动"职业见习"培训,实施青年就业援助。2002年建立职业见习培训基地12家,非基地见习单位14家,1251名青年参加培训,被见习单位直接录用18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