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单位292家,床位15212张,其中社会投资办养老机构104家,床位3945张。共收养孤、老、残、幼11727人。至年末,有20.2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9.4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市2.8万重点优抚对象得到了国家定期抚恤补助。 四、人民生活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80.3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72.7万人,增加73.8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73.2万人,增加3.7万人;男性人口496.4万人,增加1.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3‰,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2.8‰。全市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6。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10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40%和57%。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3.01万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数8.11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共有7.8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54个,全年为19.5万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介绍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0.45亿元小额担保贷款,4079人实现自主创业。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0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支出8515元,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4405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生活费支出2496元,增长1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3.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6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2.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2.2亿元,增加85.6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6亿元,增加16.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万元,比上年增长6.3%。 居住 城乡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7.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农村砖瓦化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78.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五、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 城市综合整治 城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了8项利民工程,新建22个市民休闲健身广场,改造建设景观、精品庭院372个,实施机场路和哈同、京哈出城口迎宾景观大道改造工程;为13条街路新装路灯,建成灯饰景观街路36条;拆除违章违规建筑2983处,206623平方米;还绿76265平方米,还路11018平方米,还停车场13710平方米,还公厕5座;实施了安红街区拆迁工作,拆除各类房屋1107户,8118平方米,拆除废弃铁路线2700米;实施学府路服装城周边整治;实施了松花江南岸环境整治,迁移取缔各类泊船17艘,拆除各类私搭乱设213处,使城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提高。 道路建设 道路建设取得新进展。至年末,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9.8亿元。实施了文昌街西段打通、华山路打通、齿轮路打通、公滨路续建、电碳路改造、保健路等一批路桥重点工程,建设了经纬街、通江街、人和街、宏伟路、大有坊街等40条达标街路,对文昌桥主道及辅道、宏南街、乐园街等8条破损严重的道路进行了大修完缮,改造建设了民桥街、延兴路、校东街、香德街、通宾街等32条土路及背街背巷,城市交通能力进一步提高。 城市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设施不断完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市内公交线路达141条,比上年增加8条,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566.9公里。公交车运营车辆4515辆,其中空调大巴386辆。全年更新公交车辆163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0%。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区新增集中供热能力480兆瓦,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792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1%。全年城市用电90.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4%。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电18.1亿千瓦时,增长4.0%;工业用电43.1亿千瓦时,增长2.8%。城市居民人均用电量为383千瓦时。年末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1930公里,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85万户,增长11.8%。 六、环境保护和治理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71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7934公顷。森林资源总量有林地面积102.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82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4.2%。至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119406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 4个,保护区面积20916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18个,环境监测人员214人。拆除市区大烟囱130个, 停用、拆除小锅炉234台,治理大气污染源117个。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04天,比上年增加3天。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34毫克/立方米,降尘年平均值为14.28吨/平方公里?月。治理超标噪声源328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8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259.1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32.5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0.52%和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 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市区新建公共绿地面积93万平方米。全年植树341万株,栽花铺草147万平方米。至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85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34万平方米。 注: 1、本公报中的年度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分组、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组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