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55所,招生12.5万人,比上年增招0.9万人,在校学生达39.2万人,比上年增长17.0%;研究生培养单位有22所,招生1万人,增长42.9%,在学研究生2.4万人,增长33.3%。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学校51所,招生3.6万人,在校生11.2万人;普通中学2719所,招生61.9万人,在校生247.4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3万人。小学11400所,招生40.5万人,在校生24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0.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4.5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219.1万人次。全年扫除文盲1万人。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52亿元,增长13.0%,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2.6亿元,增长18.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5%。年末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615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6万人。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86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54项,应用技术成果860项,软科学成果72项。受理专利申请4972件,授权专利2794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18份,增长14.5%;成交金额12.1亿元,增长0.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8个,文化馆118个,公共图书馆97个,博物馆4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5%;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有线电视用户259万户。全年出版报纸7.83亿份,出版杂志0.72亿册,出版图书0.86亿册。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173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3.7万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875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6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1.2万张。全省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医生6.5万人,护师、护士4.6万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5个,卫生技术人员0.7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55个,卫生技术人员0.5万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1008个,床位1.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3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省运动员共获11项世界冠军、9项亚洲冠军、149项全国冠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举办运动赛会575次,参加人数达31万人次;全省共有554.3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低速增长。据抽样调查测算,200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7.48‰,死亡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2.03‰。年末全省总人口38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06.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2.6%;乡村人口1808.7万人,所占比重为47.4%。男性人口1940.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9%;女性人口1874.6万人,所占比重为49.1%。0—14岁人口60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8%;15—64岁人口2957万人,所占比重为77.5%;65岁及以上人口253.7万人,所占比重为6.7%。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97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5个,环境监测人员1466人。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5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分别比上年增加7个和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85.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5万公顷。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280个,总面积达1047.5平方公里;建成噪音达标区302个,达标区面积706.5平方公里。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79元,比上年增长9.5%。尽管粮食因灾减产,但由于粮食品质好于上年、农产品价格提高、畜牧业大发展、外出打工增加、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等原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20元,达2525元,增长5.0%。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高0.1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0.7%,下降0.9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9.6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714.1万人;有479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435.2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得以巩固,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56.2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结构按新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 4、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