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5 黑龙江省统计局

2003年,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政策机遇,着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改善投融资环境;化解“非典”疫情和严重的农业旱灾等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宏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自2000年国民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后,全省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又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初步核算,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4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比全国快1.2个百分点,也是1985年以来增幅最快年份之一。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3亿元、2532亿元、1388亿元,分别增长2.5%、11.9%和10.1%。三次产业结构为11.6:57.1:31.3。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623元,增长10.2%。

物价小幅上涨。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1.2%。分类别看,食品、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3.3%、1.9%和1.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交通和通信、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分别下降3.0%、1.6%、1.5%、1.2%和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分别上涨1.8%、11.9%、7.6%和2.3%。

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2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24万人,增长1.4%。年末在岗职工490.5万人,下降1.2%。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全年有37.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2003年,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出的成效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趋于多样化、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有所增强;“诚信龙江”建设扎实推进,新经济成份继续壮大;在保持宏观层面持续向好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协调性、城乡发展统筹性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累积多年的增长势能集中释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显著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非公有经济成份比重小,第三产业增势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受“非典”疫情影响较重的一些行业的景气状况尚未回升到位。

二、农业

2003年,全省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面对罕见的干旱、严重的洪涝、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奋起抗灾自救,努力降低损失。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

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全省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由上年的73.1:23.9:3.0调整为72.7:24.1:3.2。优质农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0%。尽管粮食总产量因灾减产,但生产能力仍在2500万吨以上。

绿色食品产业继续较快增长。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610个,比上年增加140个,增长29.8%,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仍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1813万亩,增长24.9%,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12.8%,所占比重是历史最高的;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04.6万户,增长13.4%;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16.5亿元,增长42.2%。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1.4%。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2.4%上升到35.2%。奶牛存栏突破100万头,达117.6万头,增长26.1%。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4.3%、6.7%和26.8%。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据省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年全省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4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实缴税金18.5亿元,增长5.3%;净利润72亿元,增长7.5%。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0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拥有农用拖拉机79.5万台,增长3.8%。化肥施用量(折纯)125.7万吨。农村用电量30.7亿千瓦小时,增长4.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1.2万公顷,增长6.1%,节水灌溉面积116.7万公顷,增长8.8%。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6.9万公顷,增长4.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省工业领域继续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部工业增加值2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80.2亿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198.4亿元,增长1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160.3亿元,增长13.6%;集体企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2.8%。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18.8%;重工业增加值1199.4亿元,增长13.5%。支柱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石化、机械、食品等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38.9亿元,增长14.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10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高增长,全省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72.8亿元,增长54.4%。市场适销产品、优势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少数产品产量下降。

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实现利润594.9亿元,增长28.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0.8,提高20.1个点,仍居全国第一位。地方工业生产状况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省地方工业实现利税91.7亿元,增长31.6%,其中实现利润28.5亿元,增盈15.6亿元。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3.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在全部建筑业企业中,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18.8亿元,增长20.7%。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通过投标承包工程10911个,增长55.5%,占全部施工单位工程比重由上年的54.8%提高到69.4%。施工房屋面积3516.5万平方米,增长8.7%;竣工房屋面积1961.6万平方米,增长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