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02 大连市统计局

竞技体育:成功举办了有37个国家、29个省市区、8692名运动员参加的第22届大连国际马拉松比赛;先后承办了2项国际比赛、12项全国比赛、4项全省比赛。表彰了“百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秀教练员”。在北京奥运会上,33名大连籍运动员共夺得4枚奖牌。在省年度比赛中,本市运动员参加了25个项目比赛,共夺得325枚奖牌,其中金牌151枚,金牌数居全省各市首位。大连实德女足获得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女足超霸杯冠军。市老年体育代表团参赛省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获得金牌18枚,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省首位。2个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个单位成为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十五、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空气中四项污染物均值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Ⅱ级以上(良好)天数353天,其中Ⅰ级(优)天数108天。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除大连湾、南部沿海无机氮外,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城市交通噪声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本市获得“第六届北九州市环境大奖”。

建设项目管理:共审批建设项目5313个,总投资842.5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1.1亿元,占总投资2.5%;验收竣工项目2870个。启动了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及“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规划环评工作,完成了全市热电、能源专项规划环评的审查工作。

环境污染防治:马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3座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削减化学需氧量2482吨;华能大连电厂3、4号机组脱硫项目投入运行,削减二氧化硫946.8吨;大化集团搬迁改造,削减化学需氧量3154吨;关闭并拆除36家小造纸企业,停产整治15家年产1万吨以上造纸企业,削减二氧化硫239吨、化学需氧量240吨。发放排污许可证2756家。全市医疗废物实现集中收集和安全处置,建立了社会源电子废物回收处理体系。完成危险废物转移1.3万次、8.2万吨。机动车尾气年检车辆 12万余台,全年共抽测车辆2万余台,处罚超标车辆2千余台。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17个区域实施拆炉并网工程,拆除锅炉155台,烟囱110根。总投资2.4亿元,完成并网供热面积280万平方米,减少燃煤3.1万吨,削减烟尘377.4吨、二氧化硫352吨、氮氧化物294.1吨。

自然生态保护:正式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完成对全市62家影响水源环境安全企业的关闭或限期治理任务。

城市园林绿化:完成城市植树75万株,新增公共绿地17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

十六、人口和就业

人口和计划生育:全市年末常住人口613万人。年末户籍人口为583.3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5.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7.83万人,比重为59.6%;农业人口235.54万人,比重为40.4%。在户籍人口中,外省市迁入人口8.0万人,本市迁出人口3.5万人,机械增长4.5万人,机械增长占主导因素。人口出生率为6.70‰,死亡率为5.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出生人口3.9万人,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93%,综合避孕率为84.31%,晚婚率为89.40%。实施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特别扶助制度,2892名独生子女伤残家庭享受每人每年960元的扶助金。投入8955.5万元,一次性解决了47390名下岗失业人员的计划生育退休补助费。继续实施农村奖扶和特殊家庭扶助两项制度,共有15042人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2562人享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政策。建成健康家庭指导站(中心)1404个。中山区、庄河市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从业人员: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年末从业人员9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85.2万人。乡村年末实有从业人员142.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7.2万人。

企业注册登记:全市年内新注册登记各类企业13133 户,比上年下降6.2%;注册资本(金)340.13亿元,比上年下降34.5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08 户,注册投资总额26.8亿美元,注册资本19.18亿美元,外方认缴出资额17.67亿美元;私营企业11079户,从业人员15.7万人(其中投资者2.1万人),注册资本(金)117.6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3万户,从业人员5.7万人,资金额22.7亿元。

城镇就业:年内实现城镇就业16万人,其中稳定就业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筹集再就业资金7.6亿元,使用再就业资金7.1亿元。为7653名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减免各种税费1.4亿元。安排公益性岗位3.3万个,为18.1万人提供各类社会保险补贴5.8亿元。协约式服务全年签约13.4万人,履约率达到93%。全市普惠制培训11.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4.6万人。实现创业就业2.9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197人,带动就业13265人。全年培训高技能人才7109人;职业技能鉴定9.8万人,其中6.5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十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比上年增长15.8%;年人均消费支出14101元,增长16.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9818元,比上年增长17.3%;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70元,增长10.9%。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6.4%。

房改资金:当年归集房改资金74.1亿元,其中住房公积金67.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9%和30.4%。运用房改资金64.7亿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29.7亿元,分别下降6.1%和17%。截至年末,全市房改资金累计归集余额224.7亿元,其中住房公积金余额168.8亿元;累计运用房改资金余额104.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余额103.4亿元。

社会保险:截至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7.4万人,征缴保险费90.4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2%和33.7%。其中,企业参保人数144.6万人,征缴保险费78.7亿元,分别增长15.4%和36.4%。52.7万名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4.2万人,征缴保险费7.8亿元,分别增长8.1%和23.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3.7万人,征缴保险费41亿元,分别增长20.2%和34.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7.1万人,征缴保险费3.1亿元,分别增长40.7%和40.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5万人,征缴保险费1.5亿元,分别增长6.9%和36.4%。

社会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均居全省首位。城市和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额分别达到164元、97元,比上年增长20.1%、18.2%;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到1181元,增长14.8%。建立失业保险金与最低工资标准同步调整机制。失业保险待遇平均提高75元,增长18.2%。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大幅提高,慢性病补助范围由9种扩大到15种,单病种结算范围由22个扩大到27个。各区市县全部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低收入家庭人员和残疾人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市参保人数达到44.7万人。18737户用人单位、44万名职工纳入企事业采暖费补贴专项资金筹集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