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5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9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886.8亿元,增长30.4%;第三产业增加值462.5亿元,增长19.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5亿元,增长3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7.0亿元,增长30.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2.2亿元,增长1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3亿元,增长45.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7亿美元,增长3.6%。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2008年城建投资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地铁22座车站完成主体工程,1号线开始铺轨。五爱隧道、三好跨浑河桥、沈康高速公路一期竣工通车,实施黄河大街、北陵大街等31条主次干道综合改造。实施街巷路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580条街巷路、889个住宅小区的731万平方米路面整修,小区植树18万株,粉刷楼体500余栋。 年末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2603公里,总面积4544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3206公里,路灯20.9万盏,永久性桥梁267座。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公交运营线路189条,其中新开、调整公交线路54条;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到1186公里。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759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6249标台,增长9.5%。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11.1亿人次,增长8.4%。年末全市出租汽车19969辆。 全年新增供水管网41.7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3023.7公里,供水量6.9亿立方米,综合日供水量198.7万吨。供热面积1.96 亿平方米,其中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1618.49万平方米,累计应用面积3458.49万平方米。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2474公里,天然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144万户。 完成19条林荫大道建设,新增绿地1.32平方公里,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295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3平方米。 环境保护 搬迁重点污染源企业31户,关停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150家,完成沈海热电等5家企业脱硫工程。沈阳再生资源产业园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老虎冲沼气发电工程并网发电。开工建设60万吨/日南部污水处理厂,建成11座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和3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5%;新民、康平垃圾填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村镇生活垃圾处置实现零的突破。沈北30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工程投入运行。设立33个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覆盖率达到30.9%。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年度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323天。启动“环城水系改造工程”,实施浑河沈阳城市段改造,水质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噪声平均值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全市26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省级环境优美村达到50个、市级绿色社区103个。东陵区在东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铁西区荣获“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沈阳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全年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等计划立项175项。R0110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研制成功,新增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中科仪公司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沈阳市被评为“中国创新能力优秀城市”,沈阳机床、北方交通和沈阳化工研究院被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浑南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举办重大科技活动28项。全市拥有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3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6家,其中国家级10家。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85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739项。应用技术成果中,达到国际水平361项(国际领先49项,国际先进312项);达到国内水平378项(国内领先297项,国内先进81项)。软科学成果及基础理论成果116项。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58.06亿元。专利申请62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80件;专利授权31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94件。 教育 2008年,全市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2所,实现“一乡一校”。加快推进6所万人职业学校建设,改扩建14所特教学校,全面免除城市义务阶段学生学杂费。到2008年末,普通高等院校30所,其中,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10所。招收本、专科学生9.8万人,在校生32.7万人,本、专科毕业生8.3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2265人,在校研究生33401人,毕业研究生11868人。普通中学241所,在校生34.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3所,在校生6.5万人;职业中学58所,在校生4.2万人;技工学校35所,在校生1.7万人。小学校566所,在校生36.4万人。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4.5%。 文化 全年创作新剧目10部,排演新剧目6台,复排保留剧目20个。全年实现演出1600余场。评剧《我那呼兰河》获得巨大成功,京剧《古寺圣火》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节银奖,杂技《圣火绸吊》在第32届蒙特卡罗世界杂技比赛中荣获“银小丑奖”和“国际星辰特别奖”。全年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群众达1060万人次。群众文化活动荣获国际级奖10项、国家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了“一宫两陵”、“帅府”的大规模修缮工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全国4000多家博物馆评比中,率先进入了83家首批一级博物馆行列。 棋盘山开发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08年末,市级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2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 卫生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767个(不含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183个;卫生院13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4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6个;卫生监督所14个。实有病床3505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736人,其中执业医师17978人,执业助理医师1665人,注册护士18573人。沈阳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