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提高。初步核算,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为10年来最高增长水平。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7亿元,增长1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0.5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9.5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8:49.5:44.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1%,拉动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进一步显现,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43.7%,为“八五”以来最高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地方财力迅速扩张,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并连续第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税收收入83.0亿元,增长30.6%。地方财政支出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2亿元,增长27.9%,政府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7.0 亿元,增长18.7%;科技支出4.2亿元,增长19.4%;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20.1%;社会保障支出31.1亿元,增长22.0%;城市维护费支出24.0亿元,增长37.7%。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变多年低速增长格局,农业效益有较大提高。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双位数增长,创1999年以来最高增长水平。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9亿元,增长13.5 %,其中种植业产值92.7亿元,林业4.4亿元,畜牧业93.7亿元,渔业13.5亿元。 种植业生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65.4万吨,比上年增产82.2万吨,增长29.0%;水果产量10.7万吨,增长18.2%;蔬菜产量206.6万吨,下降19.3%。 林牧渔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万公顷,植树总株数3980万株。养殖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4%,已成为我市农村主导产业。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9.5万吨,增长26.0%;禽蛋产量37.9万吨,增长26.5%;牛奶产量18.8万吨,增长50.7%。水产品产量14.2万吨,增长6.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8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1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1万公顷,增长11.5%。节水灌溉面积9.1万公顷,减少3.3%。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创建农民科技培训基地12个;新建各类富民经济小区697个;拥有农业示范园区5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7个,蔬菜保护基地32个,花卉生产基地10个;千元高效田面积达到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1%。加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333个,增长32%。积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年末,全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0个,年销售额达95亿元。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至2004年末,我市耕地已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16.3万公顷,增长116%;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达到84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161个;拥有绿色食品79个,有机食品6个。 工业 进一步加快“工业立市”步伐,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7.7亿元,增长33.6%。 工业生产全面增长。2004年,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大批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了开放搞活,全市工业生产快速攀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00.9亿元,增长36.2%;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635.2亿元,增长61.4%;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508.6亿元,增长21.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05.0亿元,增长24.0%。 重工业较快发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2004年,我市重工业完成产值1120.5亿元,增长3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6%,直接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6.2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产值372.9亿元,增长41.0%,拉动工业增长9.9个百分点。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5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13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9%,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品结构向高科技、名优新方向发展,出口交货值增长加快。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1.9亿元,增长43.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5.2亿元,所占比重达到50.6%。全市工业领域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63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5种。工业产品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出口产品交货值154.2亿元,增长22.2%。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6亿元,增长37.1%;实现利税总额91.8亿元,增长2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9.91%,比上年提高18.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5.9%,亏损企业实现减亏1.7%。 建筑业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270.8亿元,增长11.6%;施工面积2336.4 万平方米,增长11.2%;竣工面积955.8万平方米,增长33.8%。建筑市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市场秩序,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9.8万元/人,比上年提高7.7%。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4亿元,比上年增长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