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盟有卫生机构201个,其中,医院36所;农村牧区卫生院127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所。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828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872张;农村牧区卫生院拥有床位664张。年末全盟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7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盟拥有普通业余体校2所,在校学生260人,专职教练员11名,开设国际式摔跤、柔道、射击等6个体育项目。全年举办盟旗级各类竞赛14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1800人次,农牧区体育活动800余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施行面100%,达标率96.0%。年内我盟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获1块金牌、1块铜牌;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体育大会获4块金牌、2块银牌、1块铜牌,参加其他全国比赛3次,获4块金牌、5块银牌、6块铜牌;参加全区十运会和第五届民运会比赛共获24.5块金牌、6块银牌、9块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盟拥有环境监测站4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面积19251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盟级自然保护区1个,旗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烟尘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治理采暖锅炉108台、生产锅炉11台、茶浴锅炉94台、营业性大灶460台,治理区完成率79%。草原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在102个嘎查和2657万亩草场进行了春季休牧试点,675万亩和267万亩草场分别实行了禁牧和轮牧。建设生态防护体系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5万亩,治理方式不断改进,建设质量有所提高。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盟总人口93.3万人,增长1.6%,其中汉族人口61.3万人,增长1.8%;蒙古族人口28.2万人,增长1.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3.8万人,下降0.3%。全年出生人口10939人,出生率11.8‰;死亡3241人,死亡率3.5‰;自然增长7698人,自然增长率8.3‰。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比上年增加355元,增长7.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增加72元,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57元,增长16.2%;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132元,增长2.4%,其中,现金支出1691元,下降1.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39.9%。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房使用面积20.7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5.3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全盟各类社会福利院14个,拥有床位395张;精神病院1所,床位100张,15个院所共收养238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158人,得到临时救济人数62154人,定期救济2005人,其他救济634人。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盟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力度,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情况较好。全盟失业保障金发放2313人次,下降31.2%,发放金额338.8万元,比上年下降72.6%,发放城镇基本生活保障费1034.4万元,比上年增长9.7倍。年末全盟有88463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2.2%;30857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增长13.6%。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