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通辽市统计局

通辽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5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一转三超两提高”的奋斗目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整体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4.5亿元,同比增长16.0%,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67.1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68.8亿元,增长17.9%。

经济效益提高,全市财政状况进一步改善。剔除减免农牧业税因素,全年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11.7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4亿元,同比增长18.6%。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了1.6%。其中城市下降1.6%,农村牧区下降1.5%。分项目来看,烟酒及用品、衣着、居住价格水平比上年略有上涨,分别为1.6%、1.8%、1.7%;食品、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等类别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分别下降3.6%、5.6%、2.6%、1.7%。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4.3万人,比上年末增1.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3.9万人。有9千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率进一步提高。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全市实有耕地面积8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3万公顷。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8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5万公顷,减少6.0%。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9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6.0%,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有所减产,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300.4万吨(60.07亿斤),比上年减产4.5亿斤。其中:水稻20.2万吨(4.04亿斤);小麦9.8万吨(1.96亿斤);玉米234.9万吨(46.98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甜菜产量比上年增产,油料减产。甜菜产量2.7万吨,增产17.4%。油料产量6.1万吨,比上年减产2万吨。绿豆8.7万吨,增产10.1%。

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蔬菜种植面积8.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9%,蔬菜总产量165.1万吨,减产41.9%,但蔬菜产值达到16.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680.5万头(只),比上年增加7.1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454.4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4.3万头(只),其中大小牲畜315.4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21万头(只),增长7.1%;猪138.9万头,减少16.7万头,下降10.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5.5万吨,比上年下降5.9%。其中:牛肉6.0万吨,比上年增长11.1%;羊肉1.6万吨,比上年增长23.1%。

渔业生产出现下滑,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9600吨,比上年减产2600吨,下降21.3%。

林业生产由于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0.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8%;退耕还林还草8.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万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60.4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19.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1.1亿元,增长22.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3.6亿元,增长25.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9.8%(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15.5%);集体企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27.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2.1%;股份制企业6.6亿元,增长3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0.9亿元,增长2倍;其它经济类型2.6亿元,增长24.2%。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38.2%;重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2.1%。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1.3,比上年提高6.2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化工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54.3%;能源工业8.54亿元,增长7.4%;建材工业1.34亿元,增长19.1%;农畜产品加工业10.52亿元,增长225.8%。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9%。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7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6亿元;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255个,其中新开工工程19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6.5%,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5.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1.1万平方米,竣工率达到83.5%,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中的一次交验合格面积79.9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9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扩大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新的突破。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6亿元,同比增长28.9%。

全市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8亿元,同比增长27.3%,增幅高于上年16.3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单位投资完成30.0亿元,占77.7%;集体投资完成2.0亿元,占5.2%。按投资用途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8亿元,同比增长23.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70.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4.5%;其它投资完成1.4亿元,同比下降39.6%。

基础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75%;交通运输完成投资6.9亿元,同比增长16.5%;仓储及邮电通信业9.9亿元;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4亿元。

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全年更新改造投资10.5亿元,占全部投资完成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6.0%提高到22.0%,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增产的投资完成额5.6亿元,同比增长43.6%;占53.3%;用于节约能源的1.1亿元,占10.5%;其它更新改造的投资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81.0%,占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