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01 临汾市统计局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率13.48‰,比上年下降0.03个千分点;死亡率5.96‰,比上年上升0.1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52‰。2002年末,全市常驻人口403.1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02万人。在总人口中,市镇人口122.75万人,乡村人口280.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较怏增加。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加之受上年两次提高工资的翘尾影响和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确保增资发放全部到位措施的实施,使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比上年增长21.5%,剔除降价下降因素影响,实际增长22.5%。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823元,增长17.1%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064元,比上年增长22.1%。全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465元,比上年增长6I.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9元,增长7.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4%,比上年降低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9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4l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2002年,全市建成人畜饮水解困工程1104处,1706个自然村、46.9万人、9.3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得到解决。以移民搬迁和沼气开发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有了突破。全年吉县、永和移民搬迁1509人,10个山区县已建沼气池3300个。小康建设实现心跨越,2002年,在全市整体达小康基础上,乡宁、蒲县两个贫困县率县跨入全省山区小康县行列。到2002年底,全市累计达基本小康县9个、乡镇110个、村2680个、农业人口267.16万人,分别占到总数的53%、69%、79.9%和87.3%;全市累计达宽裕型小康乡镇2个、村137个、农业人口18.38万人。同时,年初确定的15个小康新村建设任吴基本完成,全市共有翼城悲观,侯马南西庄、桥村,尧都上阳,曲沃西塔花园小区,洪洞南段等139个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简称别墅7158套,有47182户喜迁新居。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4个,利民服务网点1572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86章,福利院收养人数86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万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5847万元,接受社会捐赠59.7万元。止年末,全市已有26.6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19.2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4.8万民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为1.05万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15.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达到7.12万人。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和个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总人口包括常驻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不包括户口在本地万出版年以上人口。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