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市委一届三次会议和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力推进“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六大战略”,奋力赶超,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2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I%,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lO.8%。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1.0%、56.5%和32.5%。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一产业拉动1.O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3.7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68元,增长12.9%。 市场价格稳中有降。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8%,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比上年下降0.1%、1.7%、5.7%、1.1%和1%,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0.3%、0.4%和0.1%。此外,受传统产业需求回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7.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8.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9.4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l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8.4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8.6:22.9:28.5调整为47.9:23.3:28.8。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4017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38.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4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5%。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三年来,全市共上重点调产项目313个,有145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销售收入72.65亿元,新增利税14.83亿元。农业结构调整启动了“12l”工程,平川精品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规模继续扩大,以优质苹果、酥梨、红提葡萄、红枣、核桃以及小杂粮、食用菌为主的特色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结构调整,焦炭、化工、铸造三大基地初步形成,10个标志项目全部建成,建成40万吨以上的焦炉6座,机焦累计生产能力达到1110万吨,在建规模550万吨:125立方米以上的炼铁高炉19座,生铁能力达到900万吨;以华翔为龙头,翼城华尔、十昆、振浍,侯马汤荣,襄汾恒泰,曲沃乔山等一批新型铸造企业正在加快发展,全市铸造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化工基地建设以三维集团1,4一丁二醇、临汾染化集团的精细化工、侯马瑞洁公司L一乳酸、汾河生化公司3万吨柠檬酸、侯马霸王药业集团猴头健胃灵、男康片,霍州文通、襄汾京华公司的碳酸钾、霍州化工公司20万吨尿素等优势产品为代表的项目已初具规模。第三产业,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加大,年内完成了舜殿、禹殿建设、五凤楼落架重修、尧典壁、尧都广场配套项目、尧都大道、尧庙地面硬化等工程,尧庙根祖文化色彩日趋浓厚,由壶口瀑布至克难坡的公路已经开了工。传统市场档次明显提高,新型流通业发展加快,交易额上亿元的市场达到15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运行中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要素大量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现象还没有明显改变: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产。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7.34万吨,比上年增加15.72万吨,增产12.9%。夏粮播种面积虽有减少,但夏粮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市夏粮播种面积221.4l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69千公顷,夏粮产量75.5l万吨,比上年增产9.84万吨,增长15%,单产由上年每公顷2842公斤提高到3411公斤,增长20%。秋季作物生产播期墒期适应,生长期气候也较为有利,全市秋粮播种面积180.1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9%,秋粮产量61.83万吨,比上年增产5.89万吨,增长10.5%。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全市棉花产量0.51万吨,比上年减少26.1%。油料受比较利益的影响大幅增产,全市油料产量3.82万吨,增长26.5%。全市蔬菜产量92.06万吨,增产4.9%,水果产量(含果用瓜)30.05万吨,增产9.4%。 退耕还林扎实有效,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2年,全市抓住国家继续加大退耕还林的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88.75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61.27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7.44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2.12千公顷。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59.7千公顷,其中退耕地24.7干公顷,荒山造林地35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49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猪羊肉产量7.67万吨,增长5.5%;牛奶产量1.12万吨,增长17.9%:禽蛋产量4.84万吨,增长10.3%。年末,大牲畜存栏49.2万头,比上年减少4.4%:生猪存栏76.49万头,增长7.8%;羊存栏l33.32万只,增长0.8%。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672吨。比上年增长7.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67.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5%。化肥施用量(折纯)13.69万吨,增长1.9%;农村用电量4.43亿千瓦时,增长7.5%。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世行水保项目完成投资150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3.5万亩。节水工程新增节水面积2万亩,新建饮水解困工程34l处,完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12.5万亩.汾西灌区和沁河灌区改造、农业综合开发进展明显。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6.89千公顷。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9.5%,乡镇企业上缴税金6.85亿元,增长4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增速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25.0%,增速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ll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拉动经济增长8.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