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内蒙古统计局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88.8,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经过三年的改革调整,特别是国家实施债转股、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强企业管理等,使多数企业和多数行业实现了扭亏增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上年的1.22亿元增加到17.3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扭转了净亏损的局面。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减亏幅度达45.4%。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8个主要行业中,到年底实现盈利和整体扭亏的行业有28个。特别是冶金、化工、医药、建材、造纸、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纺织、食品加工和制造等行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煤炭行业实现了扭亏,电力蒸气热水及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减亏明显。年末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23.4%,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的单位工程个数816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053个,占全部工程总数的37.4%;房屋施工面积1698万平方米,增长8.7%;竣工房屋面积883万平方米,减少5.4%。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19亿元,实现税金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3%和20%;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7040元,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80.16亿元,增长15.8%;集体经济单位投资26.25亿元,增长7.2%;城乡个人投资55.55亿元,增长1.0%;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68.05亿元,增长9.7%。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44.30亿元,增长25.2%;更新改造投资59.64亿元,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44.79亿元,增长55.8%;其他投资12.81亿元,增长48.6%。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368.99亿元,增长22.5%;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1.02亿元,下降25.8%。

投资结构明显调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32.2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水利业投资15.03亿元,增长1.07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9.46亿元,增长1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投资94.62亿元,增长7.9%,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15.8%;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社会服务业投资16.40亿元,增长33.6%。

新增一批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区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成投产项目294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0.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14.6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9.5%。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有:新建三级以上公路1796公里,改建公路1954公里,新建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476公里,铁路第二线交付运营里程22.6公里,原油开采13万吨/年,竣工住宅面积965.16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发展。以交通和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优先发展。全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交通客货运输周转量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区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041.2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8%。其中,铁路828.60亿吨公里,增长18.2%;公路211.80亿吨公里,增长7.1%;民航0.80亿吨公里,增长7倍。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19.1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其中,铁路92.30亿人公里,增长4.9%;公路116.30亿人公里,增长7.5%;民航10.50亿人公里,增长12.9%。

邮电通讯业继续加快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52.30亿元,比上年增长46.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4.30万户,比上年增长20%;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206.90万户,增长33.7%,其中住宅电话169.7万户,增长35.5%;城市公用电话4.80万部,比上年增加0.65万部,增长15.8%。年末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54.2%,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5.37万户,比上年增加62.07万户,增长1.2倍。全区电话普及率达13.7部/百人,比上年增长54.5%。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5.66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随着交通条件、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旅游景点的增多,特别是“假日经济”带动了全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国内旅游收入达32.23亿元。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考察及其他有关活动的国际旅游人员39.1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04万人次,增长5.5%。其中外国人38.74万人次,港澳台旅游人数0.46万人次。全区旅游外汇收入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

六、国内贸易

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8.39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95.60亿元,分别增长10.3%和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4.52亿元,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48.07亿元,增长18.3%。

生产资料市场交易继续趋向活跃。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通讯器材类、煤炭及制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化工材料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2.9%、2.5%、36.5%、15.6%和14.7%,黑色、有色金属材料、木材及制品、种子饲料类销售额有所减少。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好转。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7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收入净额146.53亿元,增长20.7%;零售业实现销售收入净额31.72亿元,增长9.5%。实现利润总额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但企业销售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仅为7.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城乡集市贸易进一步发展。全区城乡集市贸易消费品成交额1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成为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总额10.22亿美元,增长12.8%;进口总额10.14亿美元,增长44.5%。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6.20亿美元,增长26.3%;易货贸易出口2.87亿美元,下降13.8%;“三资”企业出口额1.15亿美元,增长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