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双百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列入全市“双百项目”已开工的158个项目,共完成投资70.1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64.2%。分类型看,电力交通完成投资26.1亿元;煤焦冶金项目完成22.6亿元;城建项目完成7.3亿元;社会事业、医药、农业产业化、服务业、园区建设分别完成5.5亿元、4.6亿元、2.3亿元、1.03亿元和0.61亿元。 “工业强市”思路凸现,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在全部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下降19.4%,增速比上年回落1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58亿元,增长205.3%,加快1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7%,较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用于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调产项目投资快速增长,煤炭、炼焦、电力、化工、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制品(主要是碳素、玻璃器皿)六行业共完成投资47.2亿元,占到全市总投资的49.6%,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4亿元,增长37.2%,降低4.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09亿元,增长82.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5亿元,增长92.3%,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122%,所占比重为88%。 投资自主性增长活力增强,民间投资活跃。全年全市民间投资共完成7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倍,占全部投资的74.4%,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贷款明显高于预算内资金,占到全部资金来源的86.8%,表明投资自生性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交付使用率39.5%,比上年降低了45.5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390.1万平方米,竣工175.2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3.31亿元,同比增长8.3%,较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75亿元,增长15.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7.56亿元,增长4.7%。从动态看,受“非典”影响,消费品市场呈现“V”字型运行态势,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四季度快速回升。其中五月份同比下降17.9%,八月份之后,呈现出明显的逐月回暖迹象,十二月当月增长16.6%,创出近年新高。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2亿元,增长16.8%;餐饮业零售额5.4亿元,增长6.3%;其他行业零售额4.71亿元,减少44.8%。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18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7.43%。其中,出口总额20511万美元,突破了两亿美元,增长60.83%;进口总额1289美元,增长了2.8倍。焦炭出口的快速增长仍是拉动全市出口的主要动力,共出口131万吨,增长了5.65%;出口额14602万美元,增长了72.08%,对全市出口的贡献率达到78.9%。此外,玻璃器皿、钉丝等产品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分地区看,对美洲的出口额为7874万美元,增长98.6%;对欧洲的出口额为7950万美元,增长90.37%;对亚洲的出口额为4687万美元,比上年略有下降。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呈回落态势。200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3.1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5.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51.9万人,比上年减少15.6%;国外游客1.2万人,减少53%;旅游门票收入为7102万元,同比减少11%;旅游综合收入为8.53亿元,减少3.2%。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89公里,比上年增加1413公里,增长24.0%;等级路里程为7114公里,增加14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174公里,新增39公里。 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交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6764万吨,比上年增长2.5%;货物周转量38.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公路客运量2621万人,比上年增长7.9%;旅客周转量12.9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2003年末,全市共有民用汽车67918辆,比上年增加12274辆,其中:载客汽车32726辆,增加7648辆;载货汽车34204辆,增加4502辆。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22亿元,增长49.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6亿元,增长21.3%;电信业务总量10.86亿元,增长53.4%。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14.66万门,总容量达到54.72万门;新增移动交换机4.1万门,总容量达到45.7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用户)16.84万户,达到64.3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5.14万户,达到51.28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5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1.98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1.38万户,比上年增加3.12万户。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4.86亿元,同比增长28.43%,增收5.51亿元。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15.12亿元,增长31.47%;地税部门完成7.10亿元,增长17.55%;财政部门完成2.64亿元,增长45.4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48亿元,同比增长25.16%,增收1.91亿元。其中,工商税收为5.92亿元,增长21.47%;农业四税0.51亿元,减少13.97%;企业收入0.43亿元,增长65.47%;专项收入为0.47亿元,增长18.01%;其他收入2.15亿元,增长48.46%。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项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9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2.9倍;农业支出增长23.7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37.0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0.58%;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增长33.29%;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增长29.41%;文体广播、教育、科学、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22.94%、15.39%、0.88%、41.43%。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截止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4.17亿元,比年初增加62.51亿元,比上年多增加25.36亿元,增长68.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50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5.3亿元,增加4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4.6亿元,比年初增加23.4亿元,比上年多增加9.1亿元,增长63.6%。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51.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4亿元;消费贷款余额7.92亿元,增加0.5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13.7亿元,增长45.92%;现金支出960.27亿元,增长45.27%;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46.57亿元,比上年增加11.71亿元,增长33.58%。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9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060万元,增长10.0%;人身险保费收入74946万元,增长50.0%,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个人营销收入55257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健康险1140万元,增长52.4%;短期意外险2438万元,增长71.8%。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财产险赔付8984万元,人身险赔付704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