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战略”,扎实推进“四项工程”,组织实施“双百项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克服了“非典”疫情,煤炭行业停产整顿,电力供应紧张等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微观基础活力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晋中市生产总值为202.1亿元,突破了2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2亿元,增长19.5%,同比加快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1亿元,增长8.6%。全市人均GDP6636元,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折796美元,接近800美元。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居民消费价格稳步回升,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3%。从构成看,八大类中六升两降。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的有食品和居住两大类,其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5.6%,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行的主要力量;价格略有上涨的包括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三大类,分别上涨了1.6%、0.4%和0.2%;衣着类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两大类价格继续走低,分别下降了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大,上涨11.9%,其中重工业上涨13.7%,轻工业上涨5.5%。分行业看,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纺织业、煤炭采选业涨幅较大,分别上涨了41.4%、24.3%、18.1%和9.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大幅上扬,上涨30.1%,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8.2%。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为134.15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34.22万人,增长2.1%;农村从业人员为99.92万人,减少0.2%。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2003年,全市以“双百项目”为切入点,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向效益型调整,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食草畜较快增长;工业在煤、焦等传统产业的集约程度明显提升的同时,精细化工、碳素、玻璃器皿等新兴行业初见雏形;旅游业在克服了“非典”影响情况下,仍保持了发展态势,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开始显现;二是农民增收困难,社会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还较大;三是环保压力很大,部分高污染产业的扩张,加大了污染治理工作的难度;四是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 二、农业 种植结构继续向效益型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12.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217.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6.3%;油料种植面积23.1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7%;蔬菜种植面积57.72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0.4:29.6调整为69.8:30.2。 主要农作物产量略有下降。全年粮食总产为99.14万吨,比上年减少1.4%;油料产量为4.05万吨,比上年减少12.7%;蔬菜总产为287.03万吨,减少0.2%。粮食亩产量为303.2公斤,增长5.28%,创历史新高。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93万吨,增长3.6%;奶类产量5.52万吨,增长21.2%;禽蛋类产量9.93万吨,增长3.6%。年末大牲畜存栏35.37万头,比上年增长4.2%;猪存栏71.07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羊存栏116.45万头,减少2.3%。当年猪出栏94.79万头,增长0.6%;羊出栏65.25万头,增长8.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受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原煤、焦炭等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的影响,我市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8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3%,完成增加值60.41亿元,同比增长19.73%。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都是199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中轻工业增加值为7.41亿元,增长12.70%;重工业增加值为53.01亿元,增长21.05%。地方企业、国省营企业同步前进,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协调发展。 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八大主导行业中,除纺织业产值较同期减少外,其余七大行业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煤炭行业实现产值39.6亿元,增长26.39%;焦炭完成产值37.4亿元,增长29.46%;机械工业完成产值42.2亿元,增长22.19%;非金属矿制品业完成产值11.93亿元,增长29.7%;冶金业完成产值8.15亿元,增长31.9%;化学、电力行业增速也都在10%以上,全市95%以上的增长来自这七大行业。汾西矿业、经纬纺机、山西安泰、经纬合力、榆社化工、介休茂胜六大企业,产值占到全市的30.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5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在监测的十八种主要产品中,有十三种保持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8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9%;实现利税18.29亿元,同比净增5.73亿元,增长45.59%;利润达6.33亿元,同比净增3.15亿元,增长99.17%;亏损企业亏损额1.25亿元,减少13.4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59%,比上年同期提高9.24点。分行业看,煤、焦、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非金属矿制品五大行业效益突出,实现利税13.30亿元,增长65%,五行业新增利税占到全部工业新增利税的91.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3.96亿元,增长63.79%;集体企业实现利税0.56亿元,增长50.0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税5.52亿元,增长59.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税0.56亿元,增长61.70%。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实现利税833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扩张。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亿元,接近“七五”、“八五”十年的总和;比上年同期增长100.8%,我市投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在全部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3.3亿元,增长114.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6.3亿元,增长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