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3月25日 朔州市统计局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战胜了“三鹿奶粉”事件和世界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趋向合理,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综 合 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3%,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2007年增速减缓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亿元,增长2.74%,拉动经济增长0.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60.0亿元,增长12.79%,拉动经济增长7.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11.34%,拉动经济增长4.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以总量为100)由上年的8.8︰61.1︰30.1调整为6.6︰61.8︰31.6。按全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27458元,比上年增长10.86%。 分县区来看,朔城区生产总值1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9%,人均GDP达到24392元,增长16.16%;平鲁区生产总值完成127.08亿元,增长18.01%,人均GDP达到68763元,增长17.30%;山阴县生产总值完成73.07亿元,增长13.97%,人均GDP达到31894元,增长13.29%;应县生产总值完成18.24亿元,增长10.20%,人均GDP达到6191元,增长9.54%;右玉县生产总值完成18.13亿元,增长14.67%,人均GDP达到16376元,增长14.03%;怀仁县生产总值完成88.29亿元,增长11.29%,人均GDP达到29264元,增长10.65%。 图1:2004年——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物价上涨幅度有所回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7%,其中,食品性价格上涨15.4%。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61%。 表1: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 单位:% 指标 同比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 6.7 食 品 15.4 其中:粮食 10.5 烟酒及用品 2.3 衣 着 -2.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9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5.4 交通和通信 -2.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8 居 住 10.0 就业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78.79万人,比上年增加4.75万人,同比增长6.42%。其中城镇(非私营、个体)就业人员14.32万人,同比增长4.81%。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8105人,同比增长13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共为2645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累计为2807人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50万元,为2652人减免税收109万元。 二、农 业 种植业生产稳定提高。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连续第五年增加,达到377.39万亩,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胡麻、甜菜、瓜菜六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粮食总产量765102吨,同比增长4.45%,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玉米产量615194吨,增产2.78%;甜菜产量213710吨,增产7.74%;蔬菜产量775078吨,减产37.07%。 畜牧业持续壮大。全市肉类总产量4.73万吨,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猪肉产量2.56万吨,增长3.2%;牛肉产量0.52万吨,增长65.8%;羊肉产量1.25万吨,增长69.7%。牛奶产量43.08万吨,增长7.2%;禽蛋产量1.79万吨,增长5.4%。奶牛存栏量达到14.44万头,增长4.2%;生猪存栏量22.20万头,增长19.0%;羊存栏量120.49万只,增长29.3%。 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企业达到21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74个,农民经纪人达到5万多人,以点带面,总共带动农户发展20多万户,300多个村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喜人发展格局。全市新建户用沼气工程7155处,全市有2万多农户用上可再生清洁能源。完成移民搬迁3700人,新解决7200人的温饱和10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农机总动力年末数184.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602台,增长17.1%;农用水泵11255台,增长2.6%。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13.35万亩、216.45万亩、63.0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93%、12.56%、40.6%。全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13万吨,比上年增长4.1%;地膜使用量2917吨,增长0.9%;地膜覆盖面积64701公顷,增长5.6%;农药使用量723吨,增长10.2%;农村用电量(不包括县办企业、城镇生活用电)17123万千瓦时,增长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趋缓。全年全市2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8.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实现工业增加值232.11亿元,增长15.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23.41亿元,增长16.32%;轻工业增加值8.7亿元,增长2.35%。中央企业工业增加值9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4%;地方企业137.77亿元,增长15.28%。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17.84亿元,增长21.98%;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16.29亿元,增长50.68%;股份合作企业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21.75%;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81.51亿元,增长0.3%。 主要工业品生产情况见下表: 表2:2008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幅 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11844.83 9.4 洗煤(万吨) 8288.76 -1 发电量(亿千瓦时) 207.48 -7.4 乳制品(万吨) 21.75 -52.4 日用陶瓷(万件) 2.9 -23.1 水泥(万吨) 53.89 -26.2 合成氨(万吨) 12.36 -23.9 农用氮、磷、钾化肥(万吨) 6.05 -43.8 电石 7.9 -28.8 石墨及碳素制品(吨) 13764 714.9 铁合金(万吨) 13.18 7.2 啤酒(千升) 24082 554 白酒(千升) 2697 78 工业企业运行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8%。其中,四大支柱产业“煤、电、乳、瓷”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10.08亿元、10.24亿元、2.03亿元、41.43亿元,分别增长37.48%、-6.69%、-46.09%、-4.02%。实现利税101.52亿元,比上年增长52.71%;实现利润47.8亿元,增长75.74%。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利税59.55亿元,增长85.53%;地方企业完成利税41.97亿元,增长2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