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朔州市统计局

金融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实现现金收入1207.3亿元,比上年增收134.9亿元,增长12.58%;实现现金支出1255.9亿元,比上年多支出144.1亿元,增长12.9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27.8亿元,比年初增长37.48%。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4.7亿元,增长39.14%,比年初增加147.6亿元;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5.44亿元,增长17.99%。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3.73亿元,增长24.68%。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362.36亿元。

保险业驶上快车道。年末全市有保险公司地市级分支机构9家,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82%。其中,财产险2.85亿元,增长40.28%;寿险6.90亿元,增长169.55%;意外险0.17亿元,下降14.92%;健康险0.19亿元,增长55.86%。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2.11亿元,增长20.68%。其中,财产险1.23亿元,增长24.21%;寿险0.74亿元,增长12.87%;意外险赔款0.03亿元,下降1.46%;健康险0.10亿元,增长59.0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实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加强。2008年高考二本达线率19.91%,由上年全省的第六位跃升至第四位。启动了免费为农村寄宿学生每天提供一颗鸡蛋或一杯牛奶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餐和为了寄宿学生的安全给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30辆汽车的校车工程。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学119所,其中普通高中13所,普通初中90所,完全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职业中学24所,其中职业高中12所,职业初中12所;全市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273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427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2671人,初中专任教师2756人;全市职业中学专任教师980人,其中职业高中专任教师496人,职业初中专任教师484人;全市共有小学801所,小学专任教师11115人。

表3:2008年各类学校学生数

单位:人

指标 招生  在校生  毕业生

中等专业学校  1713 4371 1852

普通高中  16378 46899 15041

普通初中  31764 101175 33613

职业高中  3141 9348 1704

职业初中  1878 8288 3939

小 学  33015 196054 33644

特殊教育学校  46 231 21

全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00%,小学五年巩固率99.95%,小学辍学率0.11%,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99%,初中三年巩固率99.91%,初中辍学率0.75%。

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全市共有34个科技项目列入省级各类科技计划。专利授权量84件,比上年增长68%,增幅居全省前列。

十、文化、卫生

人民群众业余生活进一步丰富。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7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文馆所6个,乡镇文化站7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00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06%,电视人口覆盖率98.56%,有线电视用户57779户,比上年增长1.02%。年底,市区已全部完成数字平移工作,有1.8户居民看上了数字电视节目。县区数字电视平移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出版各类文学书籍5部约203万字。大型电视剧《重返杀虎口》创作完成,《西口长歌》进入后期制作,《风流侨女》开拍。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173个,其中医院49个,卫生院69个,社区服务中心(站)25个,门诊部6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所7个,急救中心1个。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共有5495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625人,注册护士1318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747张,其中医院床位3578张,卫生院拥有床位953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73.6%,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队伍专业素质,公开招录138名卫生监督员充实到乡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个。年末全市城市辖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覆盖市辖区人口321167人,覆盖率达到83.1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参合农民达954599人,参合率为86.3%,受益群众为411879人,有效地化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年全市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4754例,报告死亡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8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3.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女性人口为74.28万人,男性人口79.28万人,男女性别比(女性=100)为106.74。人口自然增长率5.92‰,增幅同比下降0.18个千分点。城镇人口68.94万人,乡村人口84.62万人,城镇化率44.9%。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97元,比上年增长18.8%。农民人均纯收入4732元,增长14.1%。全市在岗职工人均报酬27042元,增长15.28%。

图5:2004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6:2004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2688人,其中分散供养11830人,858人集中供养在42所敬老院中,全年累计支出五保资金1910.75万元。全市12多万农村65周岁以上居民全部享受财政每人每月30元的生活补贴保障,成为全国首家全面实行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补贴的地级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村特困群众和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市财政拿出5000多万元补贴资金,在全市第一家开展了对居民供暖进行补助,保证了城市居民冬季取暖不涨价。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2008年,市区铺开2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25亿元,是建市以来城市建设铺开项目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一年。西环路、顺义路、友谊路、振武街和大运路市区段拓宽改造工程圆满竣工,民福街、古北街、鄯阳街西延工程顺利实施,形成158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新闻大楼、艺术中心、海关商务大楼、公安技侦大楼、火车站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区供热供水管网大面积扩容,中心城区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造林绿化继续扩大。全市共投资8亿元,造林30.18万亩。建成10个万亩以上连片的生态示范园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绿地率达到41.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