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度增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等职业教育迈出发展步伐,同时,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稳步推进。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8213人,增长25.8%;在校学生21919人,增长31.9%;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101人,在校生3338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3851人,在校生12729人;全市普通中学招生7.32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9.81%,辍学率为1.5%;小学招生4.85万人,在校生29.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9%,辍学率为0.5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04人,在校生86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46万人。全市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并结业学员31.33万人次,年末有32.64人在培训。全市扫除文盲3234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25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48个,市级64个。共投入科技补助资金1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5项,合同金额为1910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健康向上的活动,成功举办了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大型活动,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独立核算的博物馆8个,文物局5个,文化管理所处10个,共有档案馆12个,群众文化事业单位118个。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10.5万册,全年艺术团体演出2448场次,文化馆举办展览馆3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9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有线电视用户27.93万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3年上半年,全市有5个县(区、市)先后发生非典疫情,全年累计临床确诊病例51例,累计死亡3人。非典疫情发生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128张。卫生技术人员1.3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37人,注册护士2969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3年全市共举办县以上综合运动会16次,单项比赛216次。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锻炼和健康活动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32次,其中千人以上57次,参加人数34.77万人次。 十、资源和环境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年末耕地总资源面积为348.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3.7千公顷,常用耕地299.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29.3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在减少的耕地中,生态退耕9.0千公顷;建设占用耕地0.4千公顷。全年造林面积35.4千公顷。 能源消费总量明显上升。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了23.6%。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24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原煤2115万吨,增长13.0%,电力29.2亿千瓦时,增长35.8%;洗精煤886.2万吨,增长32.4%。单位产值能耗有所下降,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为13.7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10.5%。 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200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9.2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542毫米,增加141毫米。全年总用水量5.4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7%。其中生活用水增长7.6%;工业用水增长9.0%;农业用水下降12.5%。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05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1%;人均用水量为181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1%。 总体水质状况有所下降。据对汾河、潇河、清漳河三条河流六个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六个断面均为劣五类水质,比上年增加了两个,而三类和四类水质断面则分别减少了一个。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环境整治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9项,完成投资1089万元。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41天,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6.1%和40.5%,比上年提高4.6和9.4个百分点。全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为18.84平方公里,其中新建7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3.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61‰,死亡人口1.93万人,死亡率为6.34‰;全年净增人口1.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比上年降低0.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9.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35.8%;乡村人口为195.9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64.2%;男性人口为158.18万人,女性人口为147.0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54,比上年下降了1.06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56元,增长13.9%,人均消费性支出4393元,增长9.4。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60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223元,增长4.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12元,增长7.7%;农民生活消费性支出1659元,比上年增长3.6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7.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2平方米。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1%;全市农村居民为39.2%。市区城镇居民的教文娱乐支出达到16.3%;全市农村居民达到16.24%。年末全市私人轿车拥有量已达11993辆,比上年增长33.3%。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0.08万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7万人,比上年增长0.6%;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达到10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1万人,增长6.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6.1万人,比上年增长1.56倍。全市共有62795个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上年增长30.6%。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个,床位175张,收养各类人员58人;敬老院46个,床位807张,收养426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个。年末优抚对象达到1.95万人;社会救济对象8.98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晋中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为抽样调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