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购买力得到显著增强,商品销售持续上升,居民消费异常活跃。年内以重百、国美、苏宁、易初莲花为代表的大店、名店相继在渝北开业,极大地改善了购物环境,较好地遏制了购买力的外流。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83亿元,增长30.4%,餐饮业零售额6.62亿元,增长11.0%,其他行业零售额0.19亿元,增长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较快,零售额为20.38亿元,增长54.3%,比零售总额增幅快28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平稳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7.2%,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项目价格分别上涨0.5%、1.5%、0.6%、9.3%和1.8%,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等项目价格分别下降1.1%和0.3%。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外贸进出口平稳。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7.7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进口总额5.97亿美元,增长5.2%;出口总额1.77亿美元,下降15.7%。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51项,增长6%;批准利用外资额3.46亿美元,增长115%;实际利用外资额14055万美元,增长72%。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5年引进国内资金88.17亿元,增长2%;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93个,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5个,实际到位资金18.99亿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3亿元,分别增长22.8%和42.9%。其中:国内游客230万人次,旅游收入4.29亿元,分别增长20.5%和38.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形势喜人。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32734万元,增长57.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512万元,增长58.1%,其中不含北部新区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73187万元,比上年增长38.1%。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473732万元,比上年增长46.0%,其中不含北部新区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65168万元,增长35.0%。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26.84亿元,比年初增长26.8%;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6.28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41.59亿元,比年初增长32.5%。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速。全区各保险公司共开办险种76种,保费收入16002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赔款支出3072万元,增长31.4%。

九、科技和教育

2005年我区继续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实施“211”科技工程。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7项,其中国家和市级重点项目9项,区级重点项目科技项目10项,多渠道投入科技资金1440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项目拨款720万元,本区科技三项费720万元。技术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年组织登记技术合同额达1400万元。我区连续两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渝北教育环境更优化,教育成果更丰硕。2005年全区共有4673名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含北部新区),上线3635名,上线率77.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其中上重点线448人,本科线1509人,600分以上87人,连续两年均有应届学生考取清华大学。教育布局得到优化、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财政对教育支持力度加大,2005年预算内教育支出176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不含北部新区预算内教育支出15838万元,增长30.4%。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学55所,在校学生4.51万人,小学266

所,在校学生5.63万人,幼儿园117所,在园幼儿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合格文化站(馆)30个,从业人员90人。组织送文化下乡和广场文艺演出,全年文艺演出58场,演出节目450个,电影放映2450场,观众55万人次,书画摄影展览13次,参展作品496件,为15个外借点送书3800余册,农科资料1万余份;巴渝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巴渝民俗博物馆接待游客3.1万人。全区有文化产业经营场所1014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实现收入2.3亿元。全年有34件文艺作品获市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5件,新闻作品获市以上奖励3件。连续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区”的荣誉称号,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地级二级馆,龙兴镇获得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区有17个镇(街)实现了“一镇一网”,逐步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加强了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和管理,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9%,电视人口覆盖率99%。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8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30个,门诊部4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4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1015张。卫生技术人员189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41人,注册护师和护士355人。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渝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了疫情报告网络和预防控制、诊疗救治体系建设,实现了网络直报传染疫情。切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4.32万人,参保率为67%。加大卫生医疗市场的整治力度,取缔非法诊所18家,游医、巫医40起,立案查处35件,净化了渝北区的医疗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参加市以上比赛获金杯4座,金牌39枚。在河南登封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我区取得了3块金牌,7块银牌,3块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绿地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8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城市功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迎接亚太市长峰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5亿元,新建了新南路西段、余松路、龙华大道、双龙东路等10条城市主次干道,新增城市道路16.8公里,改造道路12段计19.5公里;肖家河污水处理厂工程和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相继通过区市两级验收并试运行良好。投资1.5亿元完成了安家田片区一、二期拆迁和排污管网埋设。完成了城区20条道路路灯的建设和改造安装,全区新增路灯3200余盏,筹资2600万元,完成了185栋楼、12座桥梁的夜景灯饰建设。全年新建扩建道路长度33.24公里,新建扩建道路面积60.26万平方米,排水管道86.29公里,供水管道长度31.33公里。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人口城镇化率达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