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5年以巩固“创模”成果为主线,围绕“1233”工作思路,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区域环城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达81.9%,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6.9%、50.8%、13.0%,列主城区第一位。辖区内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区湖库达到功能水质,城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环评、“三同时”执行率100%,环境违法查处率100%,61套治污设施运转率100%。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9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89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3479元,增长9.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5元,增长20.7%。 年末全区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6.41万人,增长12.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56亿元,增长27.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874元,增长15.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年内城乡居民净增储蓄存款22.33亿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3482元,比年初增长15.9%。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9%。全区参加基本养老1.10万人,放养老保险金5427万元,有217个单位,2.0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18295人次共计475万元;3.5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受理劳动举报投诉案件562件,结案551件,结案率达98.0%,为劳动者追退风险抵押金、保证金等12.8万元,为12138名民工追回兑现工资3739.1万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70件,结案率98%。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不含北部新区)达29136人,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不含北部新区)达5743人。农村临时救济困难人口(不含北部新区)3.2万人,定期救济(不含北部新区)4336人。年末全区(不含北部新区)社会福利收养单位36个,床位数1714张,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6个。 十三、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计划生育率97.1%,全年出生人口7270人,出生率8.29‰,死亡人口5005人,死亡率5.71‰,人口自然增长率2.58‰。 全区非农业人口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人口下降。年末全区总户数320534户,总人口877189人,比上年增长3.5%,其中非农业人口330994人,比上年增长13.0%,农业人口546195人,比上年减少1.6%。非农业人口比重由上年的34.6%上升到37.7%。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49909人,女性人口427280人,人口性别比105.3: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4人。 注: 1、本公报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统计范围外均包含北部新区。 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