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体育、广播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设施建设再上台阶,文体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体育阵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区合格文化站27个,文体队伍建设壮大,新培育文艺演出队伍30支、900人,新发展基层老体协4个。充分发挥文体阵地作用,图书馆新增外借点4个,接待读者11.5万人次,流通书刊31.5万册次;全区放映电影3150场,观众55万人次;巴渝民俗博物馆接待游客4.22万人次,体校、武术馆培训学员60名。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开展了文化下乡进城活动。回兴街道双湖路社区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中心,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国55周年暨巴渝民间歌舞大赛,参加演职人员500余人,在渝北广场举办“文明颂”等文艺演出41场,演出节目573个,演员7318人次,观众达48.3万人次。大力实施文化精品,体育金牌战略,全年文艺作品获市以上奖励48件,其中获国家级奖9件,出版了《春悸》、《儿童诗集》等书刊5册。参加市以上体育比赛获金杯3座,金牌39枚。我区武术和篮球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五届农运会比赛,获得3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全区新建传输干线142公里,改造旧网干线130公里,更换主支干线41公里,新建改建光纤干线11公里,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150户,城区分配网络550MHz用户升级为750MHz的改造面达80%;全区在上年有14个镇(街)实现了“一镇一网”的基础上新增2个镇;广播电视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播出各类电视广播稿件3847件,采制系列《访谈录》6期,制作了专题片《文明渝北》,有5条新闻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节目台,其中2条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另有15条新闻及专题片在市电台、电视台播出,送市以上新闻媒体用稿125条,全年有3件获得“重庆广播电视奖”,有1件获“重庆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大赛电视奖”。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9.2%,电视人口覆盖率99.2%。 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医院、卫生院39个;卫生技术人员151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33人,病床963张。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渝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了疫情报告网络和预防控制、诊疗救治体系建设,实现了网络直报传染疫情;对于今年发生在双凤桥街道齐心村的霍乱疫情,迅速启动预案,经过10天艰苦战斗,有效地扑灭了渝北有史以来的重大疫情,无一人死亡,无一例二代病例发生。切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去年8个镇街试点的基础上,拓展到23个镇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3.1万人,参保率为64.8%。加大卫生医疗市场的整治力度,全区共检查医疗机构108家,取缔非法诊所29家,违法医疗广告牌40个,净化了渝北区的医疗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末全区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职工56573人,比上年增长9.5%,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5275元,比上年增长28.0%。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43元,比上年增长13.8%。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增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根据农民家庭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比上年增加391元,增长14.1%,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百户农民家庭年末拥有电视机114台,电冰箱18台,洗衣机10台,电脑1台,电风扇185台,影碟机45台,摩托车7辆,固定电话40部,移动电话50部,汽车等高档消费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年内城乡居民净增储蓄存款15.77亿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1630元,比年初增长17.0%。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全区上年结转和新增下岗职工10325人,新增就业岗位6325个,指导帮助438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征地失业人员2192人;组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4858人,其中征地失业人员2227人;安置“4050”人员5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16399人次共计412万元,为877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4654万元。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全年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机构5家,受理劳动举报投诉案件312件,立案253件,结案率达98.0%,为3363名劳动者追退风险抵押金、保证金等39.7万元,为9741名民工追回兑现工资1326.9万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95件,结案率99.0%。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8438人,发放保障金177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临时救济困难人口5912人次,定期救济1.17万人,发放救济资金236.78万元。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收养单位41个,床位数1567张,收养人员1234人,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个。 十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计划生育率97.1%,全年出生人口7097人,出生率8.46‰,死亡人口5281人,死亡率6.30‰,人口自然增长率2.17‰。 全区非农业人口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人口下降。年末全区总户数305117户,总人口847820人,比上年增长2.2%,其中非农业人口292937人,比上年增长14.7%,农业人口554883人,比上年减少3.3%。非农业人口比重由上年的30.8%上升到34.6%。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36162人,女性人口411658人,人口性别比106.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4人。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幅以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统计范围外均包含北部新区。 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