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喜人,广播电视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全区新建传输杆路220公里,改造旧网干线237公里,建设投资达450万元,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50户;全区有14个镇(街)实现了“一镇一网”;广播电视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推出21个栏目,播出广播稿件2712件,电视稿件1806件,有3件获得“重庆广播奖”,有1件获“重庆电视奖”,有1件获“重庆文艺奖”。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医院、卫生院36个;卫生技术人员145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74人;病床992张。建立了区、镇(街)、村疫情报告网络和预防控制、诊疗救治体系,全区共设22个防保站,专职防保人员53人,强化了24小时疫情报告值班制度,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阶段性成果。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严厉打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8.8吨,封存0.9吨,取缔非法行医18家,区级医疗单位和中心医院达到了“放心药房”标准。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机关事业单位增加工资,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日趋好转,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年末全区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职工57613人,比上年下降2.3%,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1934元,比上年增长21.0%。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033元,比上年增长9.9%。 农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根据农民家庭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2777元,比上年增加155元,增长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48元,增长2.4%。百户农民家庭年末拥有大型家具414件,电视机108台,电冰箱14台,洗衣机9台,电风扇168台,影碟机38台,摩托车6辆,固定电话34部,移动电话30部。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年内城乡居民净增储蓄存款19.03亿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9936元,比年初增长29.3%。 加快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下岗职工2471人,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2113人,指导帮助2418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45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全年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35期,培训人数2719人,培训就业率达80%;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按月足额发放保险金和养老金,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432万元,征收养老保险费3377万元,按时足额为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230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4842万元。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全年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机构11家,受理劳动监察案件361件,结案率达97.3%,为劳动者追退风险保证金74万元,为3210名民工追回工资893万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60件,结案率97.5%,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深入开展社会救灾救济工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3164人,发放保障金1609万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临时救济困难人口5.24万人次,定期救济1.04万人,发放救济资金304万元。年末全区有敬老院45所,收养人员1229人,人均供养金1407元。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狠抓全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全年计划生育率96.6%,全年出生人口7060人,出生率8.58‰,死亡人口4487人,死亡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3.1‰。 全区非农业人口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人口稳定下降。年末全区总户数291760户,总人口829487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非农业人口255410人,比上年增长14.7%,农业人口574077人,比上年减少3.3%。非农业人口比重由上年的27.3%上升到30.8%。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27315人,女性人口402172人,人口性别比10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1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统计范围外均包含北部新区; 2.渝北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为初步统计数。 3.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规定,从今年起,地区GDP的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的名称作定语,以示与全国GDP的区别。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新口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