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41.7%(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26.15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教育支出4.38亿元,同比增长29.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亿元,同比增长19.8%。

金融存、贷款增长迅速。200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5.18亿元,比年初增长2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3.45亿元,比年初增长26.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6.38亿元,比年初增长28.9%。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全年高技术企业达到59家,比2007年的12家增长4倍。一年来,我区组织12家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区级立项26项。已获批准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24项。专利申请350项,专利授权完成180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0%。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8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5.2%,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8.2%。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8%以上。全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98%,流入本地的适龄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88%。小学、初中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分别达100%、99.04%;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100%、98.92%。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高考户籍在我区的考生上线3026人,上线率达到84.5%,比2007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全区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大幅增加,比上年增加80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区职教中心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稳步发展。2008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961人,在校学生首次破了2万大关,达到20900人。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组织开展以“喜迎北京奥运,庆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奇石展、文艺汇演、公益电影放映巴南首映等系列广场文艺活动50余场(次)。成功举办近万人组队层层选拔参加的“迎国庆、歌颂改革开放30周年”红色经典歌曲歌咏会和首届儿歌艺术节。丰盛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接龙、木洞、花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木洞山歌剧《迎村官》获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金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建铁塔,机房装修,安装电源增容、接地处理等设备,基本实现全区广播电视无线全覆盖。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08年开展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我区四名火炬手在万州圆满完成奥运圣火的传递任务。运动员李兵在北京残奥会男子举重100公斤以上级角逐中,以225公斤的成绩获得铜牌,成为重庆市唯一一位连续获得两届残奥会比赛奖牌的残疾人运动员。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区组队参加市第二届社区运动会、市文化宣传系统健身运动会、乡村篮球赛、重庆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篮球锦标赛、田径锦标赛、市中学生田径比赛等十多项赛事。共获得奖牌94块,其中金牌24枚、银牌39枚、铜牌31枚,比去年运动成绩大幅度提升。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新建规范化村卫生室20个,街道社区卫生覆盖率达100%。2008年,全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86.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9.6%。全年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保健院1家。共有病床2438张,卫生机构人员数3705人,卫生技术人员3003人,执业(助理)医师1243人,注册护师、护士1070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72338人,同比增长0.05%。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50544人,女性为421794人,男女性别比为106.8:100。非农业人口288823人,同比增长3.0%,占总人口的33.1%,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583515人,同比下降1.4%,占总人口的66.9%。按户籍人口计算,年内出生人口8687人,人口出生率为6.22‰,死亡人口9388人,死亡率为6.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全区2008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89.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3万人,农村人口27.41万人,城镇化率为69.39%。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48245人,其中无孩妇女7594人,占5.1%,一孩妇女117012人,占78.9%,二孩妇女22862人,占15.4%,多孩妇女777人,占0.5%。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86.89%。

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6元,同比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5208元,同比增长18.8%。全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25133元,同比增长13.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270元,同比增长13.6%。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973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552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4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今年,全区共举办了12期、11个专业、87个培训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926人,结业4682人。组织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719人,合格率为97%,就业率达100%。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8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07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314人。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8个,床位1636张。2008年末,全区有200个村、77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