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7685万吨公里,同口径比上年下降2.5%,其中公路32473万吨公里,增长5.2%,民航3462万吨公里,增长2.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1.93亿人公里,增长11.5%,其中公路3.5亿人公里,增长3.6%,民航18.43亿人公里,增长13.1%。空港旅客吞吐量386.26万人,比上年增长21.0%,货物吞吐量9.12万吨,增长14.4%。 邮电通信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5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邮电业务总量(不含区移动通信公司)8061万元,比上年增长9.2%。年末本地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11.89万门,本地电话用户9.22万户,比年初增长15.9%,其中乡村电话用户4.13万户,增长9.6%,国际互联网用户1984户,增长95.5%,移动电话用户9.17万户,增长47.6%。 五、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和招商引资 加快市场建设,商贸发展较快,居民消费日趋活跃。2002年两路、龙溪地区市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批较大规模的商场相继开业,居民购物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餐饮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龙溪和两路城区的餐饮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0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39.5%,其他零售额4.42亿元,增长4.8%。 市场物价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仅比上年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下跌0.5%,衣着价格下降6.8%,居住价格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6.3%,服务项目上涨6.1%。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共引进项目183个,合同投资额达59.4亿元,用地面积为1213.3万平方米,实际到位资金8.56亿元人民币。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4家,总投资1.4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820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1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7倍,创历史新高。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加强财源培植,强化税收征管,大力组织征收,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7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7.8%,扣除北部新区后的财政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不含北部新区)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89亿元,比年初增长39.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73亿元,增长3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01亿元,比年初增长32.1%。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保险金额增加,保费增长。全区各保险公司共开办险种46种,保费收入9661万元,增长66.6%,赔款支出1542万元,增长19.3%。 七、城镇建设、园林旅游和环境保护 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拆违建绿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进程加快。完成了渝北广场和两路城区饮水工程建设;全年新建城镇道路15条,总长11.06公里。城北和肖家河污水处理场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空港经济开发区文化广场和景观大道已具雏形。完成了木鱼石公园部分景点的植物造景和占地2万平方米龙溪花园新村龙脊广场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全年投资5086万元,进行拆违后新建绿地2.88万平方米,整治裸露地块3.19万平方米,封闭树池2617个。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全年扩大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新修场镇道路3567米,硬化道路3.21万平方米,人行道2.2万平方米,统景、兴隆镇被评为市级小城镇建设优秀镇,统景镇被列为市级示范镇。 “下好旅游棋”,增加旅游项目,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3%,创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 积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全年共投入园林管理维护资金300多万元,栽植灌木1.1万株,栽植地被植物3160平方米。积极开展创市“十佳住宅小区”活动,“龙湖花园西苑”、“旭日凤凰城”评为市级“十佳住宅小区”,佳华世纪新城评为市级优秀住宅小区;全年评出区级园林式单位5个、区级绿化先进单位10个,皇冠东和小区、重庆武警总队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小区和园林式单位。渝北区被国家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区”。 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巩固“清洁燃料小区”建设成果,对两路、龙溪、回兴地区恢复的200多个燃煤灶依法进行了强制拆除,完成了回兴建成区、重庆科技产业开发区、龙溪建成区和在建区的“清洁燃料区”的创建任务,顺利完成了单位燃煤大灶70台改用清洁能源工作,两路城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治理城区湖库污染,对双龙湖63处污染源实施了全面整治,有效地保护了双龙湖的环境。依法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管理,全年申报建设项目230个,竣工验收项目40个。严格老污染源管理,督促排污单位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5个,总投资95.7万元,对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管理,目前已完成了73家企业216个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工作。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年末全区普通中学57所,招生14682人,在校学生40977人,专任教师3031人;职业中学校6所,招生2515人,在校学生4627人,专任教师239人;小学校287所,招生9326人,在校学生5814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专任教师3112人;幼儿园90所,在园(班)幼儿14777人。年末中小学校图书藏量达104.48万册,年内中小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全年共向普通高校输送合格新生2201人,比上年增加453人。自学考试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自考报名总人数12190人,比上年增长17.9%,共报考28103科次,增长23.4%,年内获大专及本科文凭195人。 加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年科技三项费达到386万元,比上年增长31.7%。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2项,市级1项;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努力推进工业技术进步,组织申报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工业科技项目16项,已正式实施10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项目7项。技术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年登记技术合同20项,合同成交金额36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精神生活。文化体育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已建合格文化站25个,渝北广场已投入使用。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渝北区第四届巴渝民间歌舞比赛”和庆祝“十六大”等21场大型文艺演出,观众48万人次,文化馆广场演出60场,观众10.4万人次,电影公司放影电影3500场,观众80万人次。举办庆“十六大”书画摄影展12次,节假日期间各乡镇共举办文艺演出68场,知识竟赛8次,书画展9个,歌手比赛4次,征文活动4次。全年获市以上奖励的文艺作品31件,其中国家级4件。举办了区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渝北区领导干部“公仆杯”乒乓球赛等区以上体育运动会,各乡镇在节假日期间举办了全民运动会。全区实施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达标锻炼,达标率97%,向大专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32人。参加市以上体育比赛,获5个团体一等奖,金杯5座,金牌37枚,银牌21枚,铜牌31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