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05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02亿元,同比增长11.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72亿元,同比增长15.6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2.24亿元,同比增长2.18%。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5年底,有12家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26家区级科技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品54.5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97%。实施各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转化、示范推广国家科技项目12个、市级项目26个。有26个产品被列入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整体推进。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7.1%,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2.4%,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2%。科技创新和进步对地区GDP的贡献率达到45%。获市科技工作、科普工作先进区称号。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5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74.8%,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1%。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1%,初中毕业率达98.2%,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80.5%。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年巩固率98.9%,三年巩固率94.7%,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达95.2%,优分率达63.8%,毕业率达97.0%。2005年高考上线3081人,上线率达到76.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巴南分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名列分校前茅,重庆工学院迁入巴南,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扩展建设进展顺利,巴南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危房改造取得新进展,全年改造危房面积2.55万平方米。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广泛地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花溪镇被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歌舞之乡”。文艺创作成绩显著,儿歌、小说、摄影、美术、曲艺等佳作迭出,获市以上各类奖项200件(幅)。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文化科技书籍、农业科技资料、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到农民手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场系列文化活动380余次。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投资改造了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全区镇街通光缆电视,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全区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获市广电工作先进区称号。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全区总人数的40%,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为100%,学校达标率为97.8%,全年开展大规模体育健身活动300场(次)。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残疾运动员李兵在2005年亚洲暨南太平洋举重锦标赛上获得100公斤级举重比赛亚军;区十一名队员参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共获第六名1个、第八名2个、第十名1个的好成绩;组队参加全国重点中学田径比赛,荣获4×100米接力赛金牌。全国中学生(高中组)女子篮球比赛,巴县中学女子篮球队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05年获全国体育先进区称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建立了全区三级疾控监测预警系统,健全了区、镇、村三级疾病报告网络,提前5年完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2010年目标任务。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疾病预防工作不断加强。2005年全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9.61%,建立健全了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开展了艾滋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药政管理日益规范。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2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536张,卫生技术人员2623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222人。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使场镇卫生饮水得到保证,农村厕所得到改善,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60.93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61944人,比上年增长0.5%。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46250人,女性为41569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100。非农业人口260699人,比上年增长3.0%,占总人口的30.24%,比上年上升0.72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601245人,比上年下降0.5%,占总人口的69.76%。全区出生人口7235人、人口出生率为8.42‰,死亡人口3694人,死亡率为4.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全区2005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82.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93万人,农村人口30.65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7784人,其中无孩妇女7064人,占2.04%,一孩妇女126371人,占87.96%,二孩妇女23579人,占9.80%,多孩妇女770人,占0.21%。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9.11%。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4.82%。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54元,比上年增长12.89%。农民人均纯收入3475元,比上年增长11.24%。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4534元,比上年增长27.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567元,比上年增长21.26%。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468人,其中:已有1767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后的就业率为47.93%。全年共帮助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5097人实现就业,完成目标任务4300人的118.5%。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3%。2005年全区失业保险参保户数397户,参保人数36314人,征缴失业保险金848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等1109.51万元。全年认定职工伤(残)亡性质340人次,签定劳动合同15600份。积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全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409个,参保人数6万人,征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664万元,征收率为100%,个人帐户和统筹支付1093万元。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5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173户38008人,发放低保金3936万元,比上年增加423万元,依法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灾害救助工作显著。全年支出救济经费267万元,救济缺粮户10744户次18591人次;救济灾民2216户。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7个,床位1487张。全区遗体火化率达到41.9%。办理结婚登记6400对,离婚登记3500对。2005年末,全区有206个村、76个社区居委会、226个村民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