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6年2月20日)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实现10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9%,是巴南区撤县建区以来经济总量增长最大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34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93亿元,同比增长14.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21.20:47.67:31.13调整为2005年的19.43:49.90:30.67。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16元,同比增加1884元,达到1489美元。 物价水平平稳。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8%,同比上涨0.8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品中,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及服务和居住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5、4.1和3.0个百分点;其余消费如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通讯等价格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10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103.9%。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全区从业人员为51.76万人,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8.64万人,同比下降2.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62万人,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同比下降8.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增长放缓,效益较低;地区经济总量在都市发达经济圈中相对偏小,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农”问题难以有效缓解,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社会稳定难度较大,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仍面临较大困难。 一、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粮经占地比调整为57.2:42.8,粮经产值比调整为18.58:81.42。全区粮食总产量39.87万吨,同比增加276吨,增长0.07%,农业总产值30.35亿元,同比增长4.22%。其中多经产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5.18%(见下表)。 在农业生产中,除小春粮食和油料有所减少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百里生态观光农业经济长廊”建设逐步成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初具规模,茶叶、花椒、花卉三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樵坪牌”贡米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巴南银针”茶被选为亚太市长峰会唯一指定用茶,“东灵牌”花椒、“正州牌”猪肉等农业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石龙技工”劳务品牌驰名全国,2005年农村劳动力新转移1.2万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6.8亿元。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各项水利建设资金4067万元。全年整治、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568处,新建微型水利工程1505口,新增节水灌面0.8万亩,整修水利枢纽4处,清淤整治山平塘93处,修复水毁渠道及清淤维修防渗16.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平方公里。加快电力提灌站改造步伐,完成各类农机具维修改造4806台/18382千瓦,其中对287台5836千瓦电力提灌站进行了技术维修,改造电力提灌站16处19台/630千瓦,恢复改善灌面3.65万亩,确保了电灌站安全、正常运行。基本完成农网改造任务。解决农村3.4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退耕还林3.0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造林1.0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23万株;完成天保管护5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火灾受害面积52.2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0.1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54%。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1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8304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77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29.5%;总产值172.6亿元,同比增长23.2%;营业收入179.8亿元,同比增长27.0%;利润总额9.21亿元,同比增长47.2%;上交税金4.75亿元,同比增长8.9%。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74.7亿元,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0.6%;营业收入181.4亿元,利润总额9.25亿元,上交税金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47.8%、10.6%。中小企业实现产值178.3亿元,增加值4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7.7%。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22.7%。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57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23%,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170.62亿元,同比增长14.19%。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95.68亿元,同比增长24.6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5.74亿元,同比增长12.36%,实现利润总额5.39亿元,同比下降19.72%。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54.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97%。出****货值13.97亿元,同比增长55.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肥料类、水泥、日用陶瓷、成品钢材和汽车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快速增长之势(见下表)。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1%;主营业务收入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7%。全区工业经济受资源约束矛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产销率96.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3.01亿元,同比下降29.6%;利润总额4.61亿元,同比下降20.6%;亏损企业亏损额0.84亿元,同比增长3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3%,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长安铃木、宗申集团、重庆机床厂、攀钢重庆汰业、华陶瓷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及羚羊轿车、宗申摩托、数控机床、华陶瓷器等一批名优产品饮誉国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