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渝中区加大交通、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渝澳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完成了上清寺转盘公路立交、长江一路改造、石板坡--中兴路改造、大坪循环道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轻轨二号线实现全线贯通,其中较场口--动物园线顺利建成通车,全区横跨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化交通运行体系初步建立;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嘉华大桥均已开工建设,主城电网改造、气源工程、污水截流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十五”期间,渝中区改造道路58条,整治背街小巷23条,累计改造车行道23.4万平方米、人行道8.8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成效显著。五年来,渝中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57.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7%,五年累计开发竣工房屋面积464.6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面积239.3万平方米。重庆时代广场、海客瀛洲、国贸中心、纽约·纽约大厦、巴渝世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务、住宅楼盘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全区房地产销售市场持续活跃,五年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280.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占到74.6%;加大对空置商品房的处置力度,2005年末全区商品房空置面积为86.9万平方米,比2000年减少了28.9万平方米。 七、旅游和对外开放 旅游业实现大发展。五年来,渝中区以发展都市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加速了旅游景点建设,先后建成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湖广会馆等一批新的旅游文化景点,红岩革命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开工。积极发展旅游商品市场,不断提高旅游业经营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旅游聚散辐射功能,由朝天门广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人民广场组成的“都市广场游”、“两江游”等都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都市旅游形象逐步提升,全区旅游业实现了大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5.89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1%;接待旅游者总人数1124.2万人次,是2000年的2倍,年均增长15.1%。 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渝中区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英国BP化工公司、美国麦当劳公司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在渝中区投资兴业。五年来,渝中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268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616万美元,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36.3%。在稳定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加强同国内其他省市的协作与合作,利用内资实现了较快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29.5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6%;外贸出口额2005年为1.46亿美元。 八、科技和信息产业 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渝中区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区科技三项费用从2000年的439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935万元,“十五”期间区科技三项费用累计达到7591万元。2005年渝中区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区签定各类技术合同407项,合同成交额12073万元,全区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2个。不断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重庆中科普传媒股份公司、西南信息产业集团、重庆爱立信科技公司等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现代流通供应链管理服务中间系统平台研制”、“医用无线内窥镜系统”、“大规模文献数字化加工与网上发布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04年渝中区荣获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广泛深入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五年来,全区累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1098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12.1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普展览433次,科普展览参加人数35万人次。全区科普志愿者人数超过3000人。 信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五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城区信息化建设,着力培育科技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5年全区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11.7%,五年内年均增长13.1%。一批信息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区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2家。五年来,围绕“数字渝中”建设目标,建成了党政办公信息网与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和教育城域网,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商贸、金融、旅游等行业的推广应用。2002年渝中区被国家和重庆市分别列为全国、市级信息化试点区。据统计,2005年全区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移动电话152部,固定电话99 部,电视机152部,家用电脑57台。 九、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五年来,随着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全区教育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区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从2000年的7898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5089万元,增幅达到91.0%,年均增速达到13.8%。2005年全区有普通高校2所,普通中学18所,小学39所。普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规模从2000年的61176人扩大到2005年的65020人,专任教师从2000年的4115人增加到2005年的4485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中小学校点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求精中学、29中学等一批“品牌”学校建设实现新突破,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实施了教育援助工程,确定了8所中小学为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定点学校……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五年来,渝中区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完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开馆,市少年宫主体改建工程顺利完工;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突出,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人民广场群众交谊舞活动等文化品牌获得广大市民普遍认同。2005年渝中区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个,公共图书馆3个;全区完成各类文艺展演活动81场。文物保护与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七星岗抗建堂居委会等一批社区建成了示范图书室。 十、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渝中区有各类卫生机构401个,其中医院21个、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达8154人。“十五”期间,全区逐步完善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积极实施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工程,渝中区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取得新进展,成功抗御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猪链球菌等疫情的传播。强化食品市场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进展良好,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免疫规划,全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100%。 |